“让”
        如果用“让”这个字组词,“谦让”“禅让”“让步”“退让”“避让”等词首先会跳入大家脑海中。通过这一系列的词语可以发现,大多时候“让”字都代表着谦虚不争之意。
        以“让”为核心而生发出的价值观自古有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禽想了解为何孔子在每个国家都能获知该国的政事,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贡以“温良恭俭让”作出了解释,认为正是因为具备此五种美德,孔子才备受尊重,而五德之一即为“谦让”。战国时期,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赵国安危,面对廉颇的侮辱一再退让,最终感动廉颇,著名的“负荆请罪”典故也由此而来。东汉时期的孔融,年仅四岁,便知道大梨给兄长、小梨给自己这样的谦让之礼,“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流传至今。到了清代,“六尺巷”的故事更让人感慨万千。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英家人因为邻人吴家重修府邸,在用地方面与邻人发生了争执,张英得知随即修书一封:“千里送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最终两家人各将院墙后退三尺,不仅恢复了邻里和睦,还为路人留下了宽敞的通道。
        从古至今,谦让都是备受中国社会推崇的美德。而在现代社会,有些人却认为“让”过于软弱,早已不适用于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可“让”真是一种软弱吗?我们该明白,“让”并非一味的宽容,而有它自身的底线,过分的“让”,反而会失去这种美德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变为一种束缚。所以,“让”需要条件,需要底线,毫无原则的退让无疑是错误的。在公平正当的竞争中,我们不能谦让,因为在竞争中的拼搏是对对手和自己的尊重;在失误面前,我们不能退让,因为如果不积极弥补失误,人生便会充满混乱与失败;在道德问题面前,我们不能避让,因为道德是一个人存在于世上的轴心,轴心若偏移了,我们的人生也会随之倾倒。
        “让”不是一种倒退,而是暂时让步后的锐意进取;“让”不是一种软弱,而是避其锋芒后的独辟蹊径;“让”不是一种失败,而是放下烦恼后的海阔天空。只要把握好“让”的程度和方向,它就能成为古今共享的财富,成为我们避免冲突、解决矛盾的利器。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2018届 谭淑丹
当前:7版(2017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