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风浸润新家园
陕西省平利县推进新民风建设侧记
刘勇 沈奕君
       女娲故里、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有着多种美誉的陕西省平利县,曾经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成为陕西省示范县。面对新民风建设,平利县做出的选择是既稳扎稳打,又加速推进。以整治人情风、攀比风、迷信风、奢侈风、赌博风、懒惰风为重点,以新民风建设“六大活动”为载体,挖掘和倡导优良家规、家训,加大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和身边好人评选,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引领社会风尚、助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家园、打造民风高地。
       卸下包袱,脱贫路才走得更稳
       “再也不怕回家啦!”听说村里不办“事”了,在外打工多年的屈敬林,终于回到家乡平利县长安镇中原村,靠种植核桃、牡丹等特色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以往怕回家,回家怕见人,村里人情重,不送又不行,最后是越送越贫困。屈敬林的感受,是曾经平利农村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怎样才能让贫困群众卸下包袱,一门心思脱贫致富,成为平利县各级干部的“心病”。为此,平利县把助力脱贫攻坚改造不良习俗作为重点,让新民风建设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道德引领,通过抓点示范,建立领导包抓,进行综合培训,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奖勤罚懒机制,弘扬勤劳致富传统美德,开展“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活动,对评出的正面典型立榜表扬,对评出的“不诚、不孝、不俭、不勤、不和”以及脱贫攻坚“等靠要”等现象进行曝光亮丑,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村干部带头、村民自治、亮榜公示,讲道理、摆事实、明算账、做对比……一场以新民风建设为主的另一场脱贫“战役”在平利县所有的村组展开。
       引导+整治,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作为
       几十年未办“事”的老党员陈学奎,连请客的菜都准备好了,在村干部的劝说下,最终放弃办六十大寿;遍请亲朋的丁仕山,准备为孙子办满月,在驻村干部、村委会和司法所四进家门的劝说下,最终放弃;69岁的老党员吴作元主动退出贫困户;“慈善家”余昭资助贫困学生几十人,困难群众几十户,帮扶资金超百万……
       越来越多的群众,带头做新民风的践行人。
       平利县依靠道德教化、法治约束、党建引领系统推进农村综合治理,把党风、政风、新民风建设紧密结合,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促民风。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县委宣传部组织干部创作以“诚孝俭勤和”为主题的手绘画,与县妇联联合组建新民风女子宣讲团,宣传新民风建设内容,使群众耳濡目染自觉践行新民风,自觉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县委政法委牵头开展了“打击赌博、依法治访和整治村霸及宗族恶势力违法犯罪行为”三项整治活动;正阳镇张家坝村制作“新民风标识牌”实现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相监督、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老县镇以家风家训推进新民风建设;八仙镇龙门村举办以“传承好家风,建设新民风”为主题的新民风建设宣讲活动,助力民风转变;大贵镇柳林坝村依托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提倡婚丧喜庆从简,减轻群众负担……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通过引导+整治思维,实现了群众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作为的过渡和转变。”平利县创文办相关人员表示。
       培育文明,新家园需要新风尚
       “环境美了,生活好了,物质条件上去了,咱们别的方面也要跟上。”城关镇药妇沟社区居民吴丰珍说。吴丰珍嘴里的“别”的,就是搬进新社区,有了新生活,更要做文明人,有新风尚。近年来,像吴丰珍这样从大山深处搬进社区的有3万余人。
       为了实现从新家园到新风尚的无缝对接和有序传承,平利县把新民风建设与社区文化和乡贤文化相结合,实行城市与农村同步推进,相辅相成。
       重点打造“一馆两街一基地”,即在县城规划建设平利好人馆和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在城关镇药妇沟社区以“孝”为主题,规划建设爱心一条街,在长安镇高峰村以“诚”为主题,规划建设诚信一条街。
       在此基础上,将新民风建设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立乡贤工作室,充分发挥威望较高、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乡贤带头作用,让有品德和才学、村民推崇敬重的人才成为新民风的引领者,通过论理释法、说教劝导等方式引导群众见贤思齐。
       在新民风的浸润下,平利县正在让“诚孝俭勤和”进入每一个家庭、吹遍每一个角落。
当前:A2(2017年08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