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板青石分两域,清江湟水系八河。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40万人,有汉、土、藏、回等28个民族,其中,土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8.6%。自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工作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举全县之力,集各方智慧,全力争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目标,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文明新互助建设的有力载体,坚持惠民利民、共建共享,三年的创建饱含艰辛却收获满满,城市形象和品位明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显现质的飞跃,彩虹故乡正以磅礴力量向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目标奋勇前行。
拓展公益宣传
营造创城氛围
互助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立体式、大众化宣传模式,力争家喻户晓、人人参与。
注重媒体宣传。在县“两台”开设《创城进行时》《文明城市共建共享》等专题专栏,集中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大意义、内容和目标任务,及时报道创建先进经验、典型做法、取得的成效以及身边好人好事,并开设不文明行为曝光台,营造人人关心创城、人人参与创建的舆论氛围。在媒体刊发专题新闻,深入宣传报道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进展情况,并开通《互助宣传》等多个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动态、公益广告,展现互助发展成效,弘扬新风正气,打造便民“掌上平台”,提升广大网民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
突出社会宣传。在街道门店、公交车、出租车LED电子显示屏发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语和公益广告,编印发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教育手册》《致广大市民的一份信》,发放宣传品;在县城公交站点、灯杆、大型户外广告牌、建筑围挡等刊载“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文化墙、街道长廊等,努力做到宣传引导工作高密度、广覆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市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活动带动宣传。开展创城主题实践月活动,以活动带动创建,先后组织开展了“爱绿护绿”造林,“亮家训、传家风”演讲比赛,“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手牵手共创文明城”庆“六一”文艺汇演、创城知识竞赛和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一系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主题实践活动,确保一月一主题,月月有活动,不断把创建工作引向深入。在今年上半年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支持率达到了90%以上。
夯实生态文明
共筑绿色家园 互助县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项精细活,在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优化生态环境,通过县城绿化提升改造、拆违还绿、三山绿化、矿山复绿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措施,加快“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绿家园”建设,努力打造优美舒适和谐的宜居家园。截至2016年底,县城绿化覆盖率达27.6%,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2.3%。在国家森林资源目标考核中,互助县是西北地区唯一获得优秀等次的县城。
建设保护协同并进,绿色家园抬头可见。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互助县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系列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如安装绿化带护栏、布置花草景点、修补人行道、改造交通信号灯、安装监控系统等;实施城市亮化工程,县城主干道亮灯率达到98%,次干道亮灯率达到96%。绿化工程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完成尕山生态植物园、彩虹大道等重点园林绿化工作;目前正在实施县城道路绿化和迎宾大道、毛斯河景观提升绿化。紧紧围绕“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建设目标,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在2016年实施了34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实施55个高原美丽乡村的项目建设,全力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建设美丽新农村。森林保护扎实严谨,森林防护稳中向好。互助县现有天然林资源管护面积约11.5万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约6.3万公顷。强化林政资源管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森林公安执法工作;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加强以火源管理为中心的防范措施,近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有效保护了全县森林资源的安全。
综合治理城乡环境,城容村貌持续改善。治理减排双管齐下,环境治理扎实有效。不断加大塘川石膏矿区、湟水河流域水环境、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截至2016年,实施农业面源、煤改气等15个减排项目;关闭非法采矿点4处;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工业烟粉尘、城区扬尘等得到有效治理;开展以生活垃圾专项治理为突破口,以整治“六乱”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丹麻新添堡等100个重点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个,申报省级“生态村”14个。开展违规专项整治,城市面貌明显改善。规范车辆乱停乱放、行人乱闯红灯等不文明交通行为,县城交通秩序得到了明显改观;深入开展占道经营等专项整治,查处县城餐饮店向雨水井内乱倒泔水的行为,解决了县城经营环境“脏乱”问题;着重整治县城主次街道的“牛皮癣”,有效遏制了乱贴乱画现象;基本实现环卫管理网格化、常态化,采用“人机结合”的作业模式,垃圾收集清运达到“日产日清”。
深化价值引导
引领文明风尚 互助县坚持把提高群众素质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持之以恒地抓好教育引导工作,塑造美好心灵,树立良好风尚,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机关、进单位、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系列活动。创建“五星级文明户”,分类制定了农村和城镇创建标准,形成了农村家庭“计分制”和城镇居民家庭“否决制”的评选模式,截至目前,共评选出“五星级文明户”8420户。为进一步挖掘先进典型,弘扬道德文化,引领时代新风,互助县先后开展了“感动土乡”道德模范、“美德少年”“致富带头人”等评选表彰活动,评选表彰了55名可敬、可亲、可学的道德典范并给予隆重表彰,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形成了善心涌动、善行如潮的生动局面。
群众文化活动多样化。组织开展“四下乡”活动,为广大群众送去精神文化大餐;开展“喜迎十九大 争创文明城”为主题的消夏广场文艺演出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一、二届丝路河湟花儿艺术节、北山杜鹃花节、全县职工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利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义务书写春联、春节社火展演、欢乐冰雪节、祭扫烈士陵园等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爱国情感。
志愿服务常态化。成立了互助县志愿服务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积极招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5A级旅游景区志愿者,目前全县有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党员志愿者、文明交通志愿者、文化志愿者、网络文明志愿者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人数有14106人。特别是今年开展了以“文明出行,做文明市民”为主题的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日出动志愿者68人次,在城区9个主要交通十字路口、35处人行横道两端进行为期4个月的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着力纠正各类不文明交通行为,引导市民自觉遵守交通秩序,有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致力立德树人
共育美好未来 近年来,互助县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价值引领,以“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方法,落实措施、完善机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2月,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区)。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制。着力抓好学校、社会、家庭三大青少年成长环境,努力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网络。以学校为主阵地,抓好德育工作。广泛开展“日行一善,做美德少年”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和“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推进青少年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经常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开展“孝敬父母、体验亲情”“爱心奉献”“和谐校园”等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全县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家庭为主课堂,抓好家教工作。把家庭教育工作列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访活动及召开家长会议等形式,逐步引导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合力,树立正确成长观。以社会为大环境,抓好保障工作。深入开展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学校食品安全整治专项行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各社区均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和“四点半课堂”,为未成年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落实以学校为主导的留守儿童、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制度,设立了10所县级“留守儿童之家”和10所“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共有218名实名制“代理妈妈”和70名实名制“代理爸爸”结对关爱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得到关怀和帮助。
推动乡村学校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夯实“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近年来,互助县实施了城东小学等8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国建和省建项目,塘川镇双树中心学校等11所自建项目,实现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团活动全覆盖。各乡村学校少年宫因地制宜,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发展,打造特色和亮点项目,基本形成了“一校一品牌 一校一特色”格局。建成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等9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5个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改善服务质量,拓展社会功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建成海东市第一所多功能、综合性的校外活动场所——海东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同校内教育的衔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锻造文化品牌
打造特色旅游 互助县在文化惠民工程、特色旅游发展和全民健身工程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文化、体育、旅游全面发展。
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开展“读书成就梦想,知识照亮人生”为主题的读书系列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办“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演活动,积极完成明长城互助段、却藏寺、佑宁寺等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程。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成立互助县文化馆老年大学等。树立特色文化品牌,扩大“醉美互助”影响力。成功举办第二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暨河湟民俗文化节、大美青海·青稞酒节、第十六届土族安昭纳顿节三项大型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
建设“高原旅游名县”,发展互助特色旅游业。以“三年提升行动”为契机,稳步推进旅游各项工作,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提升“中国土族 彩虹故乡 醉美互助”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梦幻谷游乐城、古城度假村、彩虹休闲度假中心等项目正在实施。特色旅游发展取得新突破,土族故土园景区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继青海湖、塔尔寺两大5A景区后青海第3个国家级5A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西山牙合“最美北方梯田”、东和麻吉花海景观,拓展“开心农场”土地租赁等乡村旅游品牌。2016年,互助县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着力惠民工程
增进群众福祉 互助县始终坚持为群众服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创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创城成果惠及每位百姓,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努力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真正成为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社会民生全面发展。截至今年3月,互助县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31.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6%。深入实施提升教育质量六年行动,落实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3%。深入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工作,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城乡特困低保家庭应保尽保。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活动开展、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有序推进各项体育工作。建成互助县政务服务中心和丹麻山城等16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互助经验”。建成大型劳务服务中心1处,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工务工求职。切实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城镇大力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在农村实施危旧房改造建设项目,有效解决了城乡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
社会治安和谐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环境整治力度,深化法治互助、平安互助建设,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134个村安装视频监控探头1340个,全县农村技防设施建设覆盖面达84.5%;成立村义务护村巡逻队371支,义务护校、护厂队165支。有力打击违法犯罪、封建迷信等活动,开展高频率全方位的警示教育活动,营造了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互助,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土族自治县,正以民族团结凝聚的强大力量,向着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砥砺奋进,努力建设文明富裕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