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只为一腔情怀
——专访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
本报记者 胡桂芳

        开栏的话
   文化名人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一代又一代文化名人,凭着对祖国“爱得深沉”和勤奋专业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发掘、研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成为各自领域佼佼者的同时,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诸多经典之作。他们是我国文化传承和文艺创作者的精神典范。
        即日起,本报特开设“寻根凝魂· 传统文化名人谈”栏目,解读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坚守与艰难的不为人知的奋斗历程,展示他们的文化成果以及对文化发展未来的展望和期许,敬请关注。


        寻根凝魂
        【人物名片】
        袁庭栋,著名巴蜀文化学者。1965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968年供职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参与筹建巴蜀书社。著有《成都街巷志》《张献忠传论》《古代职官漫话》《巴蜀文化》《周易初阶》《话说四川》《锦绣成都》《巴蜀文化志》《天府的记忆》等作品。
        曾出任30集人文风情片《走过四川》的策划和顾问,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开心辞典》《华夏文明》《岁月如歌》《走遍中国》等栏目成都专辑的撰稿人、顾问,中央电视台7集人文地理片《天府的记忆》的编剧与历史文化顾问,香港“锦绣麒麟”12集纪录片《穿越——成都气质》的文化顾问。
        他斜挎着背包,右手拎着一个装满书的蓝色布袋,径直地走了过来。灰色的短袖T恤搭配米白色的沙滩裤,随意、亲切。
        一切跟之前设想的不太一样,如果不是在网络上“多看了一眼”他的照片,记者实在没法把眼前这位着装朴素的老人与写出70万字《成都街巷志》的文化大家联系在一起。
        好在他周身所散发出的厚重的文化气质都在彰显——这位著名的巴蜀文化学者,一坐定,言语便喷薄而出,从写作之初到其间的艰难再到对未来的规划憧憬,不由分说地将记者拎到传统文化记忆的长河里。
袁庭栋,人称“成都文化活字典。”这位和蔼的老人,数十年如一日醉心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默默寻找线索实地考察的背后,掩藏了多少他挚爱蓉城的情感,看似刚毅而又执着的面庞下,又密布了几多对成都的柔情蜜意。

  
        ■ 《成都街巷志》编纂的初衷?其间经历了哪些事情?
        “给后辈留下一点东西,不然他们去哪里了解老成都”
        袁庭栋被喻为“成都文化活字典”,与他的经历有关。这一切都要从一套名叫《成都街巷志》的书籍说起。
        2005年,时任成都市委宣传部长的郝康礼偶然看到一本围绕长沙几十口井来叙写长沙历史文化的书籍,别有风格,他认为成都也可以有一本这样的书。
        回到成都后,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时任成都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梁红。随即,梁红马不停蹄地寻找可以创作这样一本书的专业单位、专家,但却没有人愿意接这个费时又费劲的“差事”。后来,梁红找到袁庭栋,希望这位肚子里有很多“墨水”的老人能够“接招”。
        “这个太耗时,又没有现成的资料可参,创作起来确实是很有难度的。但是我又觉得,老成都现在已拆得差不多了,还是应该写这么一本书,给我们的后辈留下一点东西,不然以后他们去哪里了解老成都呢?”就这样,袁庭栋把活儿“揽下”了,准备从成都的街巷历史文化入手,展示成都风采。
         白天骑着自行车实地调查,从老百姓或者收藏家手里寻找老成都的照片;晚上奋笔疾书,记录下“淘来”的珍贵资料。
        “很多朋友称我是‘快手’,可是这次无论如何也快不了,因为有关资料太分散,太难找了。”袁庭栋告诉记者,为了尽可能地讲清楚每条街道的来龙去脉,他翻遍了此生收藏的有关书籍和积累了30年的专题剪报,翻遍了有关文史资料和重要杂志,翻遍了有关地方志,向数十位“老成都”当面请教,到若干地方进行实地考察。甚至为了寻找重要历史遗迹,在68岁那年,他还曾背着相机,翻越三米高的围墙……
        “没有车,有时顶着大太阳,每条街道一步步地走。这么多年,我也不记得到底走了多少条街,也不知道见识了多少人,反正只要有一点点线索,我就去找,去追。甚至,为了一张老照片跑了4次才见到收藏照片的人。”起初,袁庭栋连“傻瓜”相机都用不来,但为了搜集资料他硬是从头学起了拍摄技术。
        耗时数年,一套从成都的城、河、桥、街巷触摸历史,拥有1200幅图片、70万字的《成都街巷志》得以面世。著名诗人流沙河称赞袁老“功德无量,空前绝后”。
        “退休后写书的这五年,我没有领过一分钱的工资和补贴,也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经费。虽然得到了三万多元的稿费,但我自费送了200部书给曾给予我老照片或资料的支持者们,这样算来,五年劳动的纯收入不到一万元。”袁老笑着解释说,写这本书并不是要赚钱,而是为了一种责任和担当。
        短短数月,3000册书籍被抢售一空,并出现了罕见的求购热情,甚至有人用“跪求”二字在网上留言购买旧书。读者的热情让袁庭栋觉得很欣慰:“有更多的人看书学知识是好事,这说明读者对成都文化的热爱。” 


        ■ 多年的奔波有没有一点厌倦?近期有什么计划?
        “填补传统文化空白,实实在在地为后人做点实事”
        这些年,袁庭栋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雄鹰,穿梭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为传统文化引吭高歌——写书、做讲座、录节目、当评委,行程满满,心境也愈发明朗。
        现在,他平均每个月都会有一两次受邀在图书馆、学校等地做讲座,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每到一处,精妙的演讲,透彻的阐释,一次次触动听众的心灵,让聆听者心中居留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最近,袁老又有了“新活”:帮著名画家杨麟翼的老成都风俗画写文字说明。
        “这位老画家,以工笔人物画的表现手法,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接近200幅老成都风俗画的创作,画作非常精美。但有一些比如黄包车、鸡公车等物体及打围鼓等场景画得不够准确,我提了修改意见,并应他的要求添注文字说明。”袁庭栋告诉记者,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他说,这些民俗画就像成都的老照片一样,如果现在不去创作,后人就更难创作了,因为了解老成都的人越来越少。
        四川除了悠久厚重的传统文化,还有自成一派的诱人美食。袁庭栋认为,川菜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么多年,他除了写书,还关注川菜产业。7年前,他写了一篇近4万字的名为《关于建设“美食之都”的直言》的讲话稿,针对川菜的发展提出了12条建议,他希望政府能扶持与恢复有影响的中华老字号餐馆,抢救老一辈的珍贵遗产,并组建川菜研究所,承担起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任……这些直言代表着近30年来袁老对川菜发展的思考。
        今年6月,北京一位青年企业家在网上读完这篇文章后深受感动,多方辗转联系到袁老,表示愿意出资成立一家公司,聘请袁老为总策划,着力解决川菜传承中的一些问题,弘扬经典川菜文化。
        最初,袁老是抗拒的。他说,自己今年已经77岁了,好多事情做起来有点力不从心。但青年企业家的三次热情诚恳地登门拜访,让袁老决定“重出江湖”,认认真真地“搞点事情”。
        谈及计划,袁老信心满满。他说首先要建一个重现经典川菜传统味道的餐厅,让大家知道经典川菜到底是啥味道,究竟应该怎么做。同时,还要完成《川菜味道研究》《川菜技艺研究》《川菜大师列传》三套书,再写个传统川菜的菜谱,填补文化空白,实实在在地为后人做点实事。


        ■ 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您有怎样的建议?
        “充分发挥‘草根力量’的同时,注重文化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什么是幸福,我定义的是,每天有8个小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幸福。”无疑,袁庭栋的生活是幸福的,他把每天的时间都投入到最爱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然而,他的生活又是“苦”的。他每日与书为伴,单调而枯燥。他的“苦”从生活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袁庭栋的家里,最不缺的就是书。他的书房整洁明亮,四壁都是通到屋顶塞满书的书架,地上堆着几摞2-3公尺的报刊资料,就连阳台也塞满了各种书籍。数量之多,令人咂舌。他对成都以及传统文化的热爱已经深深地融进一本本关于成都文化的著作中。
        袁庭栋每天早晚坚持散步40分钟,早睡早起少应酬,为的是拥有一副好身体,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笃定与从容。因着这份自律,他给后人留下了大大小小的40余种书籍。
        “传承传统文化,我们每天都在说,但是传统文化涉及到方方面面,究竟该如何传承?传承什么?是需要大家务实研究的问题。”袁庭栋建议,要充分发挥民间的“草根力量”,充分利用社科院和大学院校的优质资源,进行成都文化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袁庭栋还主张建立成都文献馆,把有关成都的古今文献、研究成果尽可能地搜集起来陈列在馆内。他说,设立这个文献馆可以方便全市各方面研究者、特别是后辈好学者使用,也能为外地人打开一扇了解成都的窗口。
        “成都还可以建一个先贤馆,为成都文化增加色彩。”袁庭栋说,衷心地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成都文化的研究中,为传统文化多做点事情,为我们的后辈多做点实事。这是他一生与成都剪不断的情结。
        交谈中,袁老时而激情满怀,爆发出爽朗的笑声;时而又沉默哽咽,目光呆呆地定在一处说不出话来。回答提问时,他总是真诚地看着记者,偶尔也会用敏锐的思维,抓住记者的口误,开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采访结束,他斜挎着背包,拎着蓝色布袋急匆匆地走向不远处的公交站台,赶往家中与老伴一起吃晚饭。傍晚金色的阳光洒在袁老宽厚而坚定的背影上,显得格外伟岸挺拔。(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庄歌尔摄)

当前:A1(2017年09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