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转的放映机
——辽宁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21年的坚守
        96岁的老八路余新元,在鞍山市的自家炕头上,又一次看到了熟悉的峥嵘岁月。荧幕上播放的是电影《百团大战》,而他就是曾经参战的老兵。枪林穿梭,一段段电影胶片,照亮了那段无悔青春。
        送来电影的,是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握着队长刘成金的手,余新元激动得老泪纵横:“谢谢小战友!把电影送到我这个老兵家里!”
        1996年6月,退伍转业两年的刘成金被一则新闻震动:家住锦州山沟的一位60多岁的老母亲,一步一挪地背着双腿残疾的儿子到村里看电影,因为“俺娃从小到大20多年没看过电影”。
        那一晚刘成金失眠了:我一个老兵,能为乡亲们做什么?
        刘成金联系了张显龙、韩彦斌、朱中文、彭玉德、陈凤久、赵云吉、韩国玺7名老战友,他们已相继从部队转业,其中4人曾在部队当过放映员,大伙儿计划自筹成立电影放映队。
        起步阶段,老兵们自掏腰包买放映设备,从电影公司租片,刘成金还“偷偷”把准备给女儿买新房的5万块钱拿出来,买了一部面包车当“老兵电影大篷车”。他们统一制作队旗、队服,开始了放映生涯。
        1996年10月,在渤海边上的西八千乡喜鹊村,老兵们在村里的学校操场上放了第一场电影——《高山下的花环》。 “那是怎样的一个场面啊!学校墙头、树上、房顶上都坐满了人!”刘成金感慨地说,偏僻小村里的乡亲们像过年一样,敲锣打鼓夹道欢迎他们,有的村民为了表示热烈的感谢之情,把专为过年准备的鞭炮都给放了。
        几天后,放映队收到来自喜鹊村小学的来信,几个孩子在信里叫他们“电影叔叔”,说从电影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读完信,我们知道电影得一直放下去。”刘成金说。
        21年来,老兵放映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个人休息时间,深入1000多个偏僻山村,行程30余万公里,义务放映电影6000多场,观影群众达200多万人次。
        老兵们立下誓言:“只要人民需要,老兵放映队就永不停机。”为严肃纪律,成立放映队时老兵们就“约法三章”:不怕上山下乡,不吃群众一餐一饭,不拿群众一分钱报酬。21年来,他们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坚持义务放电影,坚持执行“约法三章”。为了不耽误本职工作,不管放映地点多偏僻、放映结束时间有多晚,他们都会连夜返家。
        “放映队就是给老百姓送福利。”刘成金说。其实,老兵们家境都不宽裕,可他们坚守公益从不接广告,每年坚持资助孤儿和困难大学生,设立了40多个扶贫点,带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20余万元,已帮助1680户村民脱贫。
        融入骨髓的,不仅是铁打的纪律,还有血浓于水的战友情。
        今年7月17日,放映队再次集合点名,前往锦州地区黑背村放电影《刘老庄八十二壮士》。
        “韩国玺!”
        “到!”
        每次放映队出发前,老兵韩国玺都会准时报“到”。然而,他已离世19年。1998年春节前,放映队去山里放电影。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韩国玺由于过度疲劳,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年仅42岁。
        后事处理完那天,放映队正在给乡亲们放电影,韩国玺的妻子于袁丽带着女儿也悄悄来到现场帮忙。几条汉子看到于袁丽和她的女儿时都愣住了,大伙儿半天没说话,眼里噙满了泪水。“老韩说过,人不能白活一回,能拼就拼一把,能搏就搏一回。他走了,我得帮着他继续完成梦想。”于袁丽说。
        放映队始终保留着韩国玺的“编制”,每次出发前点名,到第八名队员韩国玺时,7名老兵铿锵有力地齐声回答:“到!”每年八一建军节,7名老兵都会来到他的墓前,和他聊聊关于放电影那些事儿。
        如今,老兵放映队编写了7万余字的《农村电影放映员培训手册》,培训了137名放映员,组织1152名转复军人组成32支放映分队,放映队的足迹遍及辽宁、黑龙江、河南等5省,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永不停机”的承诺。  (新华社 彭卓 于力)
当前:A3(2017年09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