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志愿者进村教娃画家乡
——四川“千村文化扶贫行动”探访纪实
何浩源
        今年3月,四川省招募的30名2017年“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者以及70名四川省2017年“阳光工程”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已正式上岗。文化志愿者帮村工作作为四川省“千村文化扶贫行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四川省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文艺达人”进村教孩子们画家乡;羌绣传承人教农村妇女刺绣,帮助她们获得谋生技能……不一样的文化志愿者,给乡村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近日,笔者走进部分地区对“千村文化扶贫行动”进行了实地探访。
        【故事】“文艺达人”暑期进村免费教绘画
        “画得好!线条勾勒得清晰,色彩的程度也刚好,公路两旁的花画得特别漂亮。”8岁的陈语婷展示自己第一次画的乡村公路,文化志愿者宋海摸摸她的头连连夸赞。
        “城里的孩子暑假都会上各种兴趣班,充实暑期生活,但是农村的孩子没有这个条件。” 宋海是叙永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他利用暑假在水尾镇西溪村小学办了一个为期10天的绘画培训班,想为西溪的小学生打下初步的绘画基础。
        由于宋海还有日常工作,所以每天要开车在县城和西溪之间往返。8月17日上午7点,笔者跟随宋海准时从家里出发,驱车前往西溪。到了西溪村小学,笔者发现小学教学设施比较简陋,整个操场大概只有100平方米左右。学校只有两位教师,没有专职的美术老师。看到宋海到来,孩子们欢快地帮忙把他带来的教学器材搬到了教室。
        宋海很快投入到教学当中。他先教学生画一条西溪的乡村公路,他一边画着天空、公路、田地、树木,一边启发学生画更多的东西。他的教学办法非常有效,由于画的是每天都能看见的家乡,学生们学得很快。一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后,学生们都能交上一幅像模像样的画,有的学生还发挥了自己的创意,比如陈语婷在路边画了一些花,赖诗柔在天空中画了一个太阳。
        当天的课程结束后,宋海告诉孩子们,第二天要画学校,得到了一片欢呼。
        【反响】  “种”文化让村里娃更快乐
        “奶奶,你早点送我去学校。”早上还不到七点,陈语婷就不停地催促着奶奶。陈语婷说,“暑假有点难熬,除了看电视就是一个人在家发呆。”
        近年来,西溪村大多数壮年村民都在外务工,有些村民把孩子也带到了工作所在的城市,如今留在村里的孩子已经很少了,而且彼此之间还住得很远,串门玩耍非常不方便。“上个月村委会想组织文艺活动,把孩子们聚在一起热闹一下,但由于没有文艺方面的人才来带动,最后只好不了了之。”西溪村村委会主任辜远满说。所以,这次有文化志愿者来办暑期美术培训班,孩子们都非常高兴,目前居住在村里的学生全部参加了培训。
        “过去专业演出队伍来演一两场就走了,高水平老师上一节课就离开了,农民解不了‘渴’。”辜远满说,现在有了文化志愿者,经常来村里搞文化培训,播下了文化的“种子”,让村里有了更多的文化氛围。“上个月,另一名文化志愿者胡宇来村里组织了为期一周的唱歌培训,家长们纷纷反映效果很好,有的家长还问我什么时候在村里举办场晚会,想让孩子上台秀一把呢。”
        【心声】  播撒温暖的同时完善了自我
        对于这次做志愿者的经历,宋海感触良多,因为他也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学画经历,他觉得有不少遗憾。由于没有老师,宋海一开始只能自学,后来去县城上学后,他就经常在周末去美术老师家里请教,这才一步一步地走入了绘画的世界。
        宋海介绍说,村里孩子对文艺的学习兴趣和领悟水平都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以后他还打算进村办笛子培训班,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以前走了很多弯路,吃了不少苦,现在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帮助农村的学生。”
        在进村帮扶的过程中,文化志愿者也收获良多。今年5月份,宋海去水尾镇青冈村第一次给孩子们做美术培训,虽然他曾在中学当过美术老师,但是离开讲台多年再次执教难免紧张。宋海用了一周的时间进行备课,上网查询上课要点,还私下请教一些教师,力求授课效果达到最佳。
        “但是课上还是发现大多数学生基本听不懂。”课后,青冈村小学的老师告诉宋海,他讲课的语言还是有点深奥,理论讲得多,而且画的内容难度也比较大。于是宋海连夜改写教学方案,之后慢慢地形成了现在的教学风格。
        在帮助村里孩子的同时,志愿者们也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他们用丰富的人生经历让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当前:A3(2017年09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