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张书迎的凉山情结
张丹平
他叫张书迎,一名汉族退休教师。五年前,他毅然决然地从遥远的江苏睢宁不远千里来到四川凉山,开始了他的公益和支教生涯。
笔者联系到张书迎时,他正好回了山东威海儿子家。他在网络上告诉笔者:“我已经在昭觉做公益和支教好几年了,家里添孙子时没机会回去,现在又添了一个孙女,正好放假,我才有时间赶去看望。不过开学时我还会回到学生身边,因为我舍不得这些彝族孩子。”
翻山越岭走访贫困生
当年来到凉山州昭觉县后,张书迎在现任昭觉中学副校长马锦华的陪同下,开始了长期的学生家访。不管天气如何恶劣、路途如何艰难,他都坚持深入乡镇村社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昭觉县的所有乡镇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的足迹还涉及了凉山州的美姑、布拖、木里、盐源等县。无论走到哪里,只要遇到贫困学生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捐款助其继续完成学业。
有一次,张书迎到离县城较远的的特布洛乡一个偏僻的村社开展家访。他走了两个多小时、翻了四五座山,才行进了路程的三分之二,虽然山高路远,但他仍坚持走完了全部路程。看到张书迎长途跋涉地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们都感动不已。
通过走访,张书迎掌握了大量的学生家庭资料,为更好地开展公益行动和支教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凉山一些偏远山村,的确还有许多学生急需帮助,我决定留下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张书迎说。
呕心沥血担任班主任
张书迎在凉山除了做公益以外,还为学生上课讲授知识。起初,张书迎接任民中2011级三班爱心班的语文老师,两年后,这个班的毕业考试成绩相当优秀。之后,他担任了2014级爱心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班中学生的全部学费,都是由张书迎联系南京柯菲平公益基金会来帮助解决的。
刚到学校时,学校每月给张书迎发放一些生活补助,但他生活简朴,从不浪费,把大部分的钱都捐给了学生。学校后来又增加了张书迎的生活补助,但他每月仍只开支几百元,剩下的钱全都用在了学生身上。
2014年,张书迎在下乡过程中见到了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他当即对孩子说:“跟我走吧,和我一起上课生活。”孩子紧握着张书迎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从此,这个孩子来到了民中爱心班,跟着张老师一起上课、一同生活,身体一天一天地好起来了,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
“我非常感动,他真的把这些贫困的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来对待。”提起张书迎,马锦华充满了敬意。
默默奉献甘做“一家人”
家住昭觉县四开乡好古村的一名小男孩,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一家四兄弟只能依靠年迈的爷爷艰难度日。得知消息后,张书迎带着米、油、衣服等生活用品走进了小男孩家中,通过谈话了解到小男孩爱读书时,他立即与县民族小学取得联系,让小男孩通过考试进入民小的四年级爱心班读书,学习费用由苏州衣加衣公益服务中心提供。
这以后,只要有捐赠的衣服等生活用品,张书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小男孩,每到周末,还让小男孩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洗澡洗衣、上街理发等。另外,他还给小男孩的两个弟弟也联系到了爱心资助。“我把这个小男孩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我会对他负责到底,和其他爱心人士一起,关注他的学习和成长。”张书迎说。
通过不断奔走呼吁,张书迎联系到了家乡亲人、社会各界爱心组织和个人来一起帮助他支教的这些贫困学生。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爱心资金和物资不断地从全国各地寄往凉山。
学生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张书迎为“阿普”(爷爷),他的感人事迹传遍了凉山。今年,张书迎获得了“2016感动凉山十大人物”“凉山好人”荣誉称号,并入选5月“四川好人榜”,获得“助人为乐好人”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