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好读诗
吴婷
       自幼爱读书,尤其是读诗词,爱它的朗朗上口、古色古香、绕耳绵长。
       秋夜,临窗而坐,月色漫窗台。案头一杯绿茶,芬芳馥郁,热气袅袅升起。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诗词,翻阅闲读一番,体味书中日月长。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读到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我赶忙收拢窗帘,推窗放眼,四处寻望。转而一想,现今身居闹市,哪里会有惊鹊和蛙声?
       顿然间,心中既释然又怅然。继续读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便遥想起故乡农家的秋夜来。
       还是这样的夜,依旧一本诗词,坐在农家的窗前,却与此时意境大不同。乡村的秋夜如水,站立窗前,看零星的萤火虫轻盈地穿梭在瓜藤树影中,闪闪烁烁。
       蛙鸣是乡间的一首俚曲。夜半三更时,青蛙在稻田中、池塘边,一阵赶着一阵,一浪高过一浪,扯着嗓子卖力地吆喝。虫唱也是不容忽略的秋夜小调。秋夜静凉,蟋蟀闹洞房。这些小家伙们,潜伏在石砖下、草丛里,细细碎碎地哼唱着,虽整夜闹腾,却如一首安眠曲,让人睡意盎然。
       记得上小学时,一次读到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很是不解。次日,带着诗文来到语文老师的办公室,胸有成竹地对老师说诗人写错了,明月怎么会叫?黄犬又怎会卧在花心上呢?
       老师微笑着告诉我,当年王安石看到此诗,想法同我一样,但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飞来飞去。他这才明白,这两句诗是对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的这句正合我意。秋日里,万物成熟,硕果累累,处处一派繁忙的情景。相比春困夏燥,寒冬冷峭,温馨而恬适的秋夜,更是读诗的好时光。
       秋夜,安守一处宁静,翻阅几本诗书,闲看一两页,品读二三句,随情入境,让心灵徜徉纷飞,是一件多么快意的事。
当前:四版(2017年10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