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登高望 秋高气爽又重阳
陈晓黎
28日,农历九月九,是重阳节。九九重阳,又称重九、上九、登高节等。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虽然历经千年,重阳节活动的内容也随着时代发生变化,但登高、赏菊、祈寿、驱疫的民俗文化内涵,传承至今。如今重阳节还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也是全国的“老人节”。
重阳节的节庆活动中,首推登高。《齐人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相传重阳登高与上古时的射礼活动有关。那时,人们在秋忙之后,上山狩猎,采集野生食物,为过冬作准备,并由此而成为一种礼仪活动。经过漫长的迁衍,到西汉时,逐渐形成了登高的民俗,当时长安城外有一高台,每年春节、重九,人们都要登上高台观赏风景,因为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
在重阳节这天,还有一个重要活动是做重阳糕。据宋《东京梦华录》载:“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订果实,如石榴籽、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明代租佑的《居家宜忌》中载:“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由此可见,“糕”与“高”发音相同,九日登高食糕,寓意及第高中,步步高升。
如同说端午离不开屈原和粽子,说重阳则离不开陶渊明和菊花,重阳之日赏菊、饮菊花酒,便是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在文人墨客笔下,菊花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菊花独傲秋霜,晚节犹香,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象征着气节和高洁的品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为农,柴桑隐居。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写道:“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自唐代开始,重阳又添了吃螃蟹这一习俗。由于重阳节正值蟹汛,所谓九月团脐十月尖,螃蟹正肥,新酒菊天,对菊持螯,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阳一趣。由此,就像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一样,螃蟹也成了重阳节的美食标配。
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