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无人赏的野菊
赵柒斤(安徽)
  尽管秋风里带了些许寒意,那株野菊还是适时地开放了。
  我关注这棵野菊已有多年。它就生长在我窗前的那条荒沟旁,时而散发出异味的沟水,倒似一条“母亲河”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株野菊和它身边那些我叫不出名的芳邻。
  这株颇为冷清的野菊,周边只是荒长的野草、裸露的硬土、杂乱的瓦片以及弃物,与高楼大厦阳台养的、城市公园花圃种的以及宾馆饭店门廊摆放的各种姹紫嫣红的菊花相比,它显得格外孤单和寒酸。不足半米的身材“瘦骨嶙峋”,干瘪的桠枝上没有一片流光溢翠的叶,却奇怪地绽出两朵淡黄的花来。仔细瞧,淡黄的小花瓣虽没有龙爪般优美的形态,却相互微笑着、鼓励着努力伸展,这与苏东坡的“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是何等相似。开窗眺望时总想移目别处,可微风中摇曳的两朵小菊花却怎么也走不出我的视线、我的思绪——它展示着丰富的生机,承载着不息的深意。
  我无法得知这株野菊是何年何月在这条贫瘠的水沟旁落地生根、安家长住的,只是感慨眼前的它才更配得上“花中君子”的称号:一阵狂风也许就会把它拦腰折断、一场暴雨也许就会把它撕毁掩埋、一只大脚也许就会让它遍体鳞伤,但无人照料的它却奇迹般地挺起倔强瘦瘪的身躯,每逢春风一抚,它就鼓起绿茸茸的嫩芽。它表现出来的“从不屈服”的精神和“独立寒秋”的品质,让我闻到了盆栽菊花不可能具备的香泽。怪不得宋代大文人苏东坡咏叹道:“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这株有着顽强性格的野菊,以极强的生命力守望着寂寞的荒野,这便是古人称颂的境界:“菊,花之隐逸者”。有人说,在如今这个社会,寂寞往往就意味着失去人脉,长期寂寞就等于加快了靠拢绝望的步伐。所以,不仅人类削尖脑袋往滚滚红尘里挤,就连花草树鸟等自然界的精灵们也不能免俗,扎堆地在都市的各个角落搔首弄姿、争奇斗艳。它们除了能按人的意志随时开放、供人随时欣赏和把玩之外,哪有隐逸之气啊。缺乏生命和生活孕育的事物,是很难让人体验到它的深层次之美,也更无法把人们带出世俗思维去抵达更高的思想境界。
  一个自生自灭的物种,在渺茫无望的生命尽头居然峰回路转,并把之后的光明和自由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这顽强生存的力量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丰厚收获。当一株植物被赋予哲学意义后,它便“活”了起来,它所做的一切便是对命运的渴望,就好比此刻我眼中这株瘦弱的、散淡的野菊一样。
当前:B3(2017年11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