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致的理论
侯化生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的最大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对于胜利实现二十世纪末的奋斗目标,进而在二十一世纪开创更加壮丽、更加辉煌的前程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报告中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认识,为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江泽民同志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技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当前:A1(2017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