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人的文学情怀
王敦贤
  祖孙三代合出一本文学作品集,这在古今文坛上都称得上是一件韵事。
  领衔者魏奎德先生,生活在大巴山偏远乡村,在仄逼的生存空间里,在求生存的时间缝隙里坚持读书,勤奋写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一篇篇作品变成铅字,发表在了当年的县、地(区)、省级报纸上。
  奎德先生退休赋闲在家后,迅速脱出早年的思维定式,陆续写出数篇由衷之作,并频频见诸省内外知名报刊。虽非鸿篇巨制,然家乡风物、旅途见闻、遣兴抒怀、真情实感跃然纸上。
  我与奎德先生至今未谋面,他的小儿传伟常常向我提起,他大我五岁,虽同为大巴山人且有共同爱好和相似经历,也仅通过一次电话,然从他的诗作中却感知了他的善良天性,悲悯情怀。且看:
  宴客恰遇风吹杨,翁虑鸟窠神色慌。
  忽闻凄声推杯去,道是畅欢却冷场。
  故友相聚,正欢饮畅谈,突地劲风吹来,庭前杨树摇晃,翁(主人)虑树上鸟窠安危,忽闻凄然鸟鸣,知其幼鸟坠地,于是急出救助。虽宴饮冷场,此情此景,不惟客人,我等读者亦“热中肠”了。
  也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吧,传伟少年时代亦迷恋文学。较之父辈,这一代人幸运得多,思想不被禁锢,阅读也不再受限制。高考落榜后到条件十分艰苦的川西高原从军,士兵时,军校里,“我心依然”。无论是艰苦的新兵训练还是执行任务,他总是睁大善于发现的眼睛,苦苦地思索着如何用文字把战士们不怕流血牺牲的奉献精神,以及自己对人世间真善美的感受表达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勤苦训练,一篇篇通讯报道、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在全国报刊不断刊出并数度获奖。
  传伟的文字质朴、干净、明快,这与父亲的影响和自己的秉性有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饱满。无论是写战友情、军民情,写军嫂,写隧道卫士,写父亲,写母亲,都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大家的共鸣。他书写的大多是平凡的人物,然而他着力刻画的却是这些平凡人物在贫贱中、在困厄中如何挺直脊梁,写出了他们的正直、善良、坚忍、自尊,写出了他们干净的灵魂。
  魏铭洋,一棵正在成长的文学新苗。不满十岁的他,文笔清新流畅,文章条理清晰、剪裁得体。如果说书后附录所收多属小学生高质量的作文,那么,至少《“刀子嘴”的老教练》《诚信考量》称得上是文学作品了。
  《“刀子嘴”的老教练》用简洁的文字准确地描绘了老教练的形象特征,介绍了他对足球的热爱、不凡经历、行事风格,重点强调了他的严谨治学的态度。《诚信考量》写因事与好友结怨。朋友的主动示好、父母的劝慰都不能化解,直到作者自己认识到了“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实”。文章一波三折,把儿童心理描写得很好,过程令人信服,结尾尤为漂亮。
  祖孙三代,祖辈能在困顿中坚守情操,父辈矢志不渝地追求人生目标,孙辈在优裕的生活环境中毫无骄奢之气,我想,当与他们的共同爱好——文学有关。
  文学,不能疗饥,不能御寒,更不能短、平、快地使人得到实惠。但他却能滋养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生活与生命的质量。
当前:B3(2017年1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