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加大问责力度 秸秆焚烧怪圈怎么破?

  近日,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城市均发布空气污染预警,被指空气污染因子之一的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焚烧烟雾呛得人眼泪直流 多地加大问责力度

  笔者近日驱车行驶在黑龙江的公路上,经常能看到农田里秸秆燃起的烟雾,有的路段烟雾浓重到看不清前方车辆,钻进车里的烟雾呛得人直流眼泪,夜晚的焚烧情况更为严重。哈黑公路两侧近期均有明显的连片火点,松嫩平原一些县城公路旁,秸秆焚烧的大、小火点多得数不过来。
  针对这一现象,多地加大对秸秆露天焚烧问责力度。哈尔滨市要求,一旦出现秸秆焚烧火点,将依法对所在地块农户进行处理,并追究包户和包村干部的责任。吉林省对不听劝阻、擅自露天焚烧秸秆的个人,依照治安管理有关规定予以治安处罚;对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事故,导致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河南省对违反秸秆焚烧禁令的地区开出了大额罚单,发现一个秸秆焚烧火点,扣罚县财政50万元。
  但禁令没能阻止秸秆焚烧。环保部环境卫星秸秆焚烧遥感监测周报显示,10月30日至11月5日共监测到秸秆焚烧火点1336个,比上一周增加281个。火点涉及15个省、65个市、165个县。东北粮食产区是这个秸秆焚烧监测周期的“重灾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监测出火点1259个。

◎从“一捆几毛钱”到空气污染因子 秸秆处理缺口凸显

  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快,秸秆大幅增加,原来的循环渠道同时减少,双重因素叠加,令秸秆焚烧问题日益突出。黑龙江省北安市城郊乡建民村种粮大户王强,看着地里满目的秸秆犯愁:烧吧,政府不允许;不烧,地没法儿种。他清楚地记得,十几年前,秸秆还是农民的宝贝,是一捆能卖好几毛钱的“抢手货”,如今却成了难以处理的老大难。
  随着秸秆由“宝”变“废”,秸秆处理能力的缺口随之凸显。黑龙江省讷河市金洋生物燃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树强说,“公司所在地讷南镇耕地2.7万公顷左右,我们只能辐射附近村子的1333公顷,远远满足不了农民需求。”另有数据显示,东北地区每年可收集的玉米秸秆量在1.7亿吨左右,但利用率不足50%。有关部门已在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较为突出的10个省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黑龙江省整合了3亿元重点用于对翻转犁补贴,提高秸秆翻埋还田能力。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 补齐农业社会化服务短板

  农业专家认为,当前要破解日益突出的秸秆焚烧问题,除了要强化严管与问责,更需要关注其背后的深层矛盾——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与相对落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给破解困扰全国很多地方的秸秆焚烧难题指明了出路。
  “秸秆焚烧污染的背后,暴露出我国农业产后服务短板问题,这必须靠构建现代化服务体系来补齐。”黑龙江省农科院原总农经师矫江介绍,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秸秆的主要出路是依靠先进的农业服务实现还田。可借鉴先进经验,通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增加秸秆收集、加工等机械装备配置投入,加大秸秆腐熟剂等生产资料补贴力度,解决秸秆处理中的农业设施不足和秸秆还田成本高问题。
  讷河市农业局副局长邵启义建议,鼓励大型农机合作社引进秸秆处理机械,以合作社代耕代作业等方式解决秸秆处理机械覆盖面不足的问题。
  “还可以秸秆加工企业为抓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减轻农民秸秆处理成本,推动秸秆市场化利用。”黑龙江省兰西县文海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王文海建议,要对秸秆产业化研发给予科研立项和经费支持,多方面推动秸秆产业化利用。
  (新华社 管建涛 杨喆)

当前:A2(2017年11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