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提档升级”更“惠”民心
——武汉为市民幸福再加分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更是城市人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湖北武汉着力做实文化功,打好惠民牌,不断强化服务,提升质量,创新机制,通过送戏进万村、百姓大舞台、农家书屋等务实之举推动文化惠民再升级,让更多群众畅享文化盛宴,让多彩文化为幸福武汉“加分”。

 硬件提档
 让文化果实惠民更亲民

  “家门口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多,天气好的周末,我经常带老人、小孩去汤湖公园玩,再一起去公园里的图书馆看看书。”近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居民刘虹分享着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故事。她说,这几年武汉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发展快,文化生活成本也在不断降低,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已成为全家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武汉,和刘虹一样,大多数居民不用出社区,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目前,全市博物馆总量达到108家,自助图书馆遍布江城,全市14个文化(群艺)馆、16个公共图书馆、25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84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163个街(乡镇场)文化站、1249个社区文化活动室、2122个农家书屋全部免费对外开放。
武汉以文化惠民为政策导向,新建并开放琴台音乐厅、辛亥革命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场馆,汉阳中心书城、长江数字化学习云平台等建成投入运营,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顺利完成,还形成汉口江滩大舞台“天天演”、城市剧场“周周演”等文化惠民活动品牌。


  
 服务升级
 让文化盛宴顺民愿惠民心

  “政府的政策好,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近日,武汉市文联、武汉文艺家志愿团一行40余人来到蔡甸区消泗乡洪南村开展“文艺扶贫奔小康”演出活动,年过八旬的村民肖奶奶在现场剪纸表演《剪人影》中拿到民间艺术家为她剪的人影像和生肖像时,高兴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武汉市深入推进结对帮扶行动,各级各部门及相关单位等纷纷响应号召,深入对口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开展走访、调研或慰问,并组织开展特色扶贫行动,如“文艺扶贫奔小康”等。
  武汉文艺家志愿团相继组织志愿者走进贫困乡村开展结对帮扶、文艺扶贫活动,关注基层文艺骨干,并通过辅导培训以点带面,扩大文艺服务人民群众覆盖面,实现“送文化”向“种文化”的延伸。如今在武汉,文化惠民活动正逐渐由普及性的“送文化”向提升性的“种文化”转变,群众的热情参与,正在日益成为江城文化欣欣向荣的“活泉”。

 形式创新
 让公共文化增强群众幸福感

  日前,以“同书长江主轴·共享美丽江滩”为主题的2017中国武汉第五届地书决赛在汉口江滩举行。
  近年来,武汉在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上不断升级,鼓励百姓从台下走到台上,引导群众当文化主角、唱文化大戏,助力文化惠民锦上添花,还帮助他们选择喜欢的文化项目,用制度保障文化惠民的措施日趋完善,让文化更亲民育民乐民。
  据悉,2016年武汉为全市498支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按每支8000元的标准配置活动器材,完成60个区文化中心的提档升级,建成百姓舞台140个。2017年,此项工作再次列入政府“十件实事”,进一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创新服务形式,不断激活百姓参与感、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

 消费补贴
 促文化产品成为居民自觉消费

  去一趟博物馆,在微信中签到、评价,再发朋友圈,就有机会在文化消费中享受优惠。日前,武汉市文化局透露,武汉创新打造“武汉文惠通”微信公众平台,以全新模式进行文化惠民。
  据悉,2016年武汉市申报成为第一批国家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自此,武汉市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开启拉动居民文化消费相关工作,且已取得初步成效,今年又继续推出促进文化消费的切实举措。
  为鼓励市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武汉采取“服务评价”→居民文化“消费积分”→及时获取“消费补贴”模式。市民通过手机登录“武汉文惠通”微信公众平台,对全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评价,取得文化消费积分,并按规则自动转换成消费补贴金额,然后在公示的文化旅游消费点进行文化旅游消费,即可获得政府文化消费补贴。       明文

 

当前:B1(2017年11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