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强动力 发展生态筑文明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党委书记、场长 刘海莹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坐落在河北省承德市坝上地区,1962年建场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场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增强社会效益、建设京津生态屏障为目标,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载体,取得明显成效,被习近平总书记批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一、坚持精神传承。1962年,369名林场创业者从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斗天寒、防风沙,吃莜面、喝雪水,住马架、睡地窖,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55年来,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国家号召,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用智慧和血汗坚守在高寒地区,凝聚成“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现在,这支队伍已发展到1979人。我们始终牢记塞罕坝精神,长期用艰苦创业的历史激励和教育广大干部职工,不断强化干事创业的追求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坚持载体推动。我们开展“学习总书记讲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塞罕坝人怎么办”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组织艰苦创业主题演讲比赛,重温入党誓词,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强化责任担当。我们建立职业道德规范标准、林场文明公约,出版塞罕坝散文集、摄影集、诗歌集,建设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开展特色职工文化活动,努力建设林场文化,凝聚发展向心力。
三、坚持融合共促。我们坚持“两手抓、双提升”,一手抓精神文明创建不动摇,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不懈怠,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开展“文明服务标兵”和“提质提效、文明服务”创建竞赛,广泛设置“学雷锋志愿服务站”,景区文明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完成七星湖湿地公园、滦河源头等十多处高品位生态旅游文化景区的建设工程,景区服务环境根本改善。以森林旅游带动周边地区的乡村游,以风电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效益的提高,林地产业相融水平不断提升。今天的塞罕坝,森林覆盖率达80%,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了120亿元。如今,塞罕坝已成为阻断风沙的屏障、含蓄水源的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