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要实现有序开放
程序
       近日,高校图书馆是否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热议。在支持者看来,鼓励学校、科研单位的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将为社会力量兴办公共图书馆提供便利,这对进一步繁荣图书馆事业、活跃全社会的文化活动很有价值。而反对者则担心,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性质有别,完全向公众开放可能影响到教学和科研的正常运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关于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开放的争论可以告一段落,如何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有序开放,让更多优质的图书资源走向公众成为更加现实的问题。事实上,已有不少高校做出了类似的尝试,但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接待能力不足、预约门槛较高、有限资源的分配比例难以把握等问题。
       不可否认,有些高校图书馆的确存在利用率较低,馆藏图书资源被束之高阁的状况,但这并非普遍现象。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晨曦中图书馆门前排起的长队、人满为患的自习室、以及大学生们围绕座位反复上演的“明争暗斗”。而在考试季,许多高校图书馆更是长期超负荷运作。在这种状况之下,要求高校图书馆能够无条件、无限制地面向社会敞开大门并不现实。
       要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有序开放,需要各大高校根据情况因地制宜。各高校应对自家图书馆的综合状况进行测试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的开放方案。有条件的话,不妨尽可能多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避免优质资源的空置和浪费。而如果本校图书馆资源较为紧迫,尚不能满足日常教学和科研需求,不妨考虑建设网络图书馆,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尝试对外提供在线服务。
       此外,如果不希望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只是浅尝辄止、敷衍了事,还需要综合考量,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并提供适当的政策扶持。比如引入志愿者服务,增加高校图书馆的接待能力;规范引导外部访问,防止高校图书馆珍贵资源的流失;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帮助高校图书馆实现节假日正常开放等等。以不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研究为底线,将高校图书馆纳入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循序渐进地推动更多图书馆降低门槛,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据中国文明网)
当前:A3(2017年11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