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已被推至重要位置,但却又被置于课堂之外,很少有教师像规划自己的课堂教学一样对课外阅读进行系统规划,也很少有教师像研究课堂教学策略一样对它进行深入研究。
实际上,学生的阅读兴趣各有侧重,阅读速度快慢不一,阅读能力参差不齐。想让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做到有质有量、有声有色,必须合理规划、慎重选择,采用有效方式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外阅读中来。中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腰”,腰板正直,才有挺拔的身姿。笔者以中年级为例,谈一谈用“小厨正餐式”的策略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
“最近”导入,开掘阅读动力源
中年级学生开始关注自我与他人的交往,关注自我在集体中形象的建立。用“最近”导入法,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能为学生创设阅读的动力源,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以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创作的《非常小子马鸣加》为例,主人公马鸣加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超酷男孩,他的一个个成长故事,正是三年级孩子成长中正经历的,学生能从中找到自己、同伴的影子,进而产生共鸣。这是一本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读物。诸如这样的书籍,教师要用慧眼去发现,去搜集,精读后再推荐给学生。
“最近”的意思还包括选择孩子身边的作者的作品来阅读。挖掘身边作家的作品,更贴近孩子,也更容易打动孩子,做到导读无痕。
方法渗透,指导阅读关注点
封面概览。书籍的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往往注有作者资料及本书其它信息的介绍。学生在阅读时极少关注此处内容。在《非常小子马鸣加》一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封面来导读。封一上有趣的卡通画、封二上的作者介绍、封三上的丛书系列以及封底的读后感,使得学生对本书中的人物和特点有了初步了解。
目录索引。目录是本书的眉目,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必须让学生养成看目录的习惯。在《非常小子马鸣加》一书导读时,笔者以“谁最快找到故事《鞋子飞到灯泡上》”来引导学生关注目录。
插图助读。《我的妈妈是精灵》是一本幻想小说,作者陈丹燕为了增加幻想故事的真实感,把故事的背景放在她家附近的街道和店铺里。成书后,她还请女儿拍了一套从小孩子的视角观察街景的照片作为插图。为了增加故事的非虚构感,她还特地画了一张精灵版上海地图。笔者在导读时,充分利用这一点,将插图放大,用插图串联,把孩子引向亦真亦幻的奇妙阅读旅程。
节点竞猜。“猜一猜”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竞猜”也容易唤起孩子的阅读期待。如笔者在进行《福官》导读时,便通过猜书名、猜相貌、猜性格、猜朋友、猜变化等逐步揭开人物的面纱,不断敲击孩子的阅读兴趣点。在此过程中,引导孩子读作者简介、读封面语、读内容提要、读目录、读阅读评价,于预测、猜想、推论、辨析、朗读中次第展开整本书的阅读。
联接比较。在导读《草房子》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要评选油麻地小学的好孩子,你想把奖状颁给谁?比较书中的男孩女孩,为你心目中的优秀孩子写颁奖词。与孩子共读《小狐狸阿权》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新美南吉的《小狐狸阿权》里,哪些故事写到了狐狸?把这些故事找出来,比较一下这些狐狸有什么特点?用“★”表示你对它们的喜欢程度……虽然各个课例具体讨论的问题不同,但渗透比较的意识,可以让孩子在比较中进一步感悟作品的人物,领悟作品的主题,习得阅读及写作的策略。
评价跟进,实现持续性阅读
在开展完一个个阅读延伸活动后,切不可不了了之。只有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评价,才能保证学生有效阅读、持续阅读。
在阅读评价上,实行“阅读考级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激活方式。考级评价的第一个参考依据就是检查学生的“阅读痕迹”。让学生把共同阅读的书籍带到学校,教师逐本翻阅,检查学生留下的阅读痕迹(读前有明确的要求:不认识的字查出读音,注上;圈出好的用词;划下精彩的句段;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做上批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等等),酌情定级。第二个参考依据是学生的读书日志。第三个参考依据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将老教师、同伴、家长的力量合为一体,构建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
如果每个主题的阅读评价是一个点,那么一学期一次的阅读盘点就是连点成线,每个年段的阅读评价就是连线成面。不断地阅读,不断地评价,学生就会不断得到纠正和鼓励,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会在评价中得到提升,阅读的持续性也会在这样的坚持中增进。
(据《教师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