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烂漫的童年是每个人最美好的回忆。古时候的孩子虽然没有游乐园,但他们还是像一群快乐的精灵,追逐在山野间,与大地作伴,和自然为友,捉蝴蝶、采白莲、捕知了、放风筝、踢毽子、玩竹马……在传统游戏以及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享受童年的惬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浩瀚的古诗词里,去体验那些陪伴古人成长的儿童游戏项目吧!
斗 草
斗草,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属于端午民俗。正如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根据《诗经·国风·周南》的记载,周代就已经有了斗草游戏,最初以采集草药为主。人们在单调生活之余,在田地郊野采集百草以自娱,于是,以娱乐为目的的斗草游戏随之流行开来。南北朝以后,斗草逐渐演变为一种节日习俗,广为流传,斗草游戏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儿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观看了儿童玩斗草游戏后,很受触动,便执笔写了心中感悟:
《观儿戏》
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
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
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
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
竹马与陀螺
竹马是古代小朋友最常玩的玩具,玩竹马这个游戏在汉朝就已经得到广泛流传。需要注意的是,竹马可不是竹子做成的马,而是一根竹竿,一端装有马头模型,有时另一端会装上轮子,小朋友们跨立在竹竿上,手里拿一根小竹枝当做鞭子,嘴里喊着“驾……驾……”,小朋友互相追赶着、欢笑着,像真的骑在马上一样,那份得意劲儿就甭提了。可是好玩的竹马游戏是小朋友的专属,所以,很多人成年后会十分怀念竹马,正如唐代李白《长干行》中所述: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和竹马不同的是,陀螺不仅是孩子们玩的游戏,成年人也可以玩,陀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玩具之一。早在宋朝,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类似陀螺的玩具,名字叫做“千千”,是古代宫女为打发时间所玩的一种游戏,其玩法跟今天的陀螺玩法差不多。到了明朝,陀螺这个名词才正式出现,并成为儿童们的玩具,值得一说的是,玩陀螺是要分季节的,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就收录了这样一首民谣:“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 ”
牧 牛
在古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农耕,因此,孩童牧牛是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之一。对孩童来说,牧牛也算得上是一项游戏了,因为孩童在牧牛的时候,可以独自玩耍,尽享牧牛的欢快时光。唐代江陵才子崔道融就曾将儿童牧牛的场景演绎得活灵活现:
《牧竖》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除了崔道融,唐代诗人李涉也留下了笔墨,《牧童词》前半部分描写了孩童牧牛时的惬意,后半部分则描写了牧童的侠客形象。
《牧童词》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
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
不怕猛虎欺黄犊。


蹴鞠与踢毽子
提到蹴鞠,首先会想到它是足球的前身。蹴鞠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的印记远不只《水浒传》里的高俅。相反,古代文人中的“球迷”不在少数,否则怎么能将这小小皮球用最简练的语言写得活灵活现?
陆游晚年的一首感怀诗《晚春感事》中就描写了蹴鞠的魅力:
少年骑马入咸阳,
鹘似身轻蝶似狂。
蹴鞠场边万人看,
秋千旗下一春忙。
而踢毽子,又称“打鸡”,是中国民间体育活动之一,踢毽子的历史很悠久,但究竟始于何时,并无确切记载。古代的名物考据家认为踢毽子源于蹴鞠,如宋人高承《事物纪原》称踢毽子为“蹴鞠之遗事也”。
清朝末年是踢毽子活动的鼎盛时期,在《清代北京竹枝词》中就记载了“青泉万迭雉朝飞,闲蹴鸾靴趁短衣。忘却玉弓相笑倦,攒花日夕未曾归”这样一首竹枝词。
垂 钓
我国的垂钓活动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知道为什么,古人很喜欢在垂钓时谈人生、聊理想,如《列子·汤问》中的詹何以钓鱼为事论述治国安邦之道,《孔丛子·抗志》中的子思曾与垂钓者谈论为人之道。后来,姜太公出现了,垂钓的性质才发生了改变,垂钓变成了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既然是娱乐活动,肯定少不了小朋友,我们在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句中就能找到儿童垂钓的画面。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有人喜欢钓鱼,也有人希望没有人钓鱼,如果说胡令能就是喜欢钓鱼之人,那么白居易就是讨厌钓鱼之人,因为他觉得看鱼儿在水里自由地游动是一种享受。一日,白居易正在水池边喂鱼,正好遇到一个小孩在钓鱼,眼看着自己喜爱的鱼儿被人钓走,却不能上前阻止,心中万般无奈,便写了:
《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
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
我来施食尔垂钩。
放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是古代人民发明的一种通信工具。不过从唐朝开始,风筝就逐渐变成了一种玩具,深受人们的喜爱。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长春百子图》都刻画了人们放风筝的场面,描写放风筝的古诗更是不胜枚举,如清代高鼎的: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当然,放风筝也是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天时”了,若是几个儿童兴致勃勃地去野外放风筝,却始终等不到足够的春风,“我好不容易来放个风筝你却不给力”小孩当然要埋怨老天不公平了,可不知为何,看到小孩埋怨老天,清初诗人孔尚任倒觉得十分有趣,回家后便写出了:
《风筝》
结伴儿童裤褶红,
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
欠我风筝五丈风。
其实,这一个“骂”字,将儿童对放风筝的钟爱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充分表现了儿童的稚气与可爱。 (据中国未成年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