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沟通方式不能取代传统家访
黄建海
这些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各类网络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应用新兴沟通方式开展家校联络了。不错,新沟通方式具有快捷便利、全天候的优越特性,可以在第一时间把学校的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家长。但若一味依赖“家校通”“家长群”之类的沟通方式,甚至彻底以其取代传统家访,笔者以为,这样的做法就有些过了。
早年的家访,无论对老师还是家长,可都是一件大事。家访前,老师要进行细致周全的准备,有些条件不好的地方,做家访还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甚至要翻山越岭,走好远的路;而家长听说老师要家访后,也不由地忙前忙后,细心张罗,全力接待,期盼从老师那里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当然,也有很多家访是不打招呼的,家长通常不知道老师会何时登门,老师也才能更真实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一次准备充分、沟通得当的家访,能够显著地增强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的心灵沟通,给学生的学业和家庭生活带来积极可喜的变化,这恐怕正是老师不辞辛苦地进行家访的根本原因吧!
要知道如何教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教育具有特殊性,好的教育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长远而有益的影响,会引发灵魂深处的触动和精神思想的变化。教师要与学生取得交流、共鸣,首先要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也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家访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当然,我们生活在新媒体时代,但就教育而言,新沟通方式主要起到的是工具和辅助功能,仍应服务且服从于家校沟通的需要,这种关系不能颠倒。虽然新沟通方式可以快速传递信息,但无法彻底取代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尤其当学生犯了较为严重的错误或出现某些异常情况时,老师通过亲自登门家访的方式,与家长深入沟通,会比简单地发送留言“隔空喊话”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有些家校矛盾的发生,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之间缺乏足够了解,而了解的缺失又源于沟通不畅、交流太少。与近距离的带有情感温度的交流相比,“家校通”之类的沟通方式总有种隔膜,也易引发误解,而传统家访则有利于增进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深度沟通,从而化解家校矛盾于萌芽。
这些年,传统家访似乎显得有些“过时”了。然而新时期,学生在学业和身心健康等诸方面,也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新考验,需要老师和家长加强对孩子的了解。同时,为了使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在校情况,老师也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虽然可选择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了,但“家访”所代表的家校之间深度交流的重要性,不是降低,而是大大提升了。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师或班主任能够重拾家访,尤其是对低年级孩子和“问题”学生的家访;与此同时,学校也不妨把家访作为一项指标,纳入到班主任的工作评价之中,一定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极为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