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综艺,从“啃骨头”到“砸石头”
周飞亚
       2016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世界围棋冠军柯洁与阿尔法狗的“人机大战”吸引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同时也引发了对人工智能的深入思考和激烈争论。
  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受到电视综艺节目的关注。而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要数《机智过人》。央视与中科院的深度合作,使观众得以了解中国最强的人工智能是什么样子、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这些节目,从整体上拓展了电视综艺的资源广度、形态宽度和人性的厚度,也为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范例。
  资源综艺化的难度决定了节目的高度
  在人们心目中,综艺节目往往天然贴着“娱乐”的标签。若想做出拒绝“娱乐至死”的综艺,需要拓展自身的广度,容纳多种多样的题材。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淞提出,不同资源综艺化的难度是不同的,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分类:“吃肉”“啃骨头”和“砸石头”。
  “吃肉”的典型代表,就是央视三套的一系列节目,歌唱、舞蹈、杂技、魔术……可以说,传统的文艺资源都是吃肉类型的。
  当这些资源已经被过度开发,就迎来了“啃骨头”的节目,包括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领域开始进入综艺的题材范围,业内的人们也开始感受到创作的难度。然而,如今这类节目也已经过多了,打开电视,各卫视播出的诗词类节目至少有五六档,都在跟风。当然,除了诗词,文化资源还有其它可以开发的空间,比如日记、四大名著等。
  不难看出,我们正处于“啃骨头”的时代,但“骨头”还有得啃。
  “形式即内容”,这句在艺术领域很常见的话,也可套用于综艺节目。而《机智过人》体现了打造国际最前沿综艺节目的一种追求。在舞美上,节目打破了传统的舞台构建模式,让观众席成为舞台的一部分,并且首次大量使用冰屏、AR、机械臂等“黑科技”产品技术,达成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如何让科学更长久地“领占”荧屏
  向公众展示科学并不容易,科学像一块坚硬的冰糖,硬嚼说不定会把牙齿硌坏,硬咽下去也许会把喉咙噎住。但是,电视综艺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像一杯温水,把这块冰糖慢慢溶化,变成一杯糖水,使人们能够更容易、更愉快地吸收它。
  传统的科技类节目,多为专题形式,瞄准的是高知人群。还有一类是新闻性节目,属于“一次性”产品,经过短暂的讨论消费之后就消失了,虽然每个重要的科技新发现都能占领新闻的价值点,但不会像综艺有传播性和长尾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机智过人》《我是未来》等科技综艺节目,为科普传播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当然,作为新生事物,这类节目还不够成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比如在节目剪辑上,有些观众吐槽“过于拖沓”,影响了科技内容的含量;而在题材的选择上,有的节目涉及司法工具领域的偏多,如人脸识别、步态识别相继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重复感。另外,节目的参与感也还可以做得更好,让观众能够与节目产生更多互动,对人工智能有更切身的体会。
  小荷才露尖尖角。期待接下来会有更多主题的科学前沿走进综艺,丰富我们的荧屏,也期待这些节目能够让科学更持久地闪耀着人文的光辉。
       据《人民日报》
当前:A3(2017年11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