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需要。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湖街道通过推动规制共建、街校共联、情感共融、资源共享,寻求“文明创建”的最大公约数。
规制共建
凝聚文明创建最大合力
东湖街道下设6个社区,1个行政村,辖区有上百家驻街单位。为盘活辖区文明创建要素,汇聚文明创建最大合力,街道打破封闭运行和条块分割的传统组织管理模式,建章立制,以区域资源整合助推文明创建。
订立共建协议,打通互助合作“脉络”。街道党工委牢牢抓住区域化党建主题,以街道工委、驻街单位党委集体研究、联合发文等形式,明确驻街单位相关负责人到街属社区担任兼职委员,实现思想、制度上的高度统一。
常态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判重大街情。针对“浏阳河文旅产业带”“柳子明故居建设”“校园周边整治”“黑臭水体治理”“院校老旧小区改造”等事项,与辖区科研院所群策群力,有效配置资金、人力、物力,推动实施。
落实工作推进,“连心走访”凝聚力量。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以来,机关干部、社区党员常态化深入驻街单位、居民楼栋、田间地头,联点包户到人。制定了《东湖街道文明创建常态管理办法》,将文明创建所涉项目细化到社区,对应到驻街责任单位,问责到联合开展人员。
注重激励评价,组合优良创建力量。街道工委与驻街单位党组织相继建立了党员积分管理机制,定期召开通报会、调度会、讲评会,并将文明创建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年终党员干部考核。社区(村)居支两委人员的选聘,街道会充分听取社区(村)所辖单位的意见;驻街单位评选市级及以上文明单位、文明个人,也会征询街道、社区党组织意见,从而配优补强力量,实现双方“同频共振”。
街校共联
打造美丽街区公益联盟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坐落在东湖街道辖区内,4万余名学子、50多支志愿服务团队,成为了街区文明创建的中坚力量。为充分利用好院所智库资源,调动大学生参与公益建设的积极性,街道主要从搭建合作平台、打造亮点项目着手,实现街校携手、文明共建、融合发展。
结对联盟,完善机制。街道主动加强与驻街高校联系,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根据高校师生专长,吸引支教帮扶、法律咨询、生态绿化等志愿组织。设置“道德金榜”激励管理机制,根据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时限、质量,对其进行考核评分,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全方位考察学生提供了重要依据。
打造亮点,运作项目。与高校建立“大学生社团活动”中心,吸纳了50支学生义工团队常驻社区。在城市管理、医疗卫生、关爱空巢老人和未成年人等方面,高校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选择结对单位,贴合社区需求开展服务。
广泛动员,开展活动。街校积极招募志愿者,精心运营“红袖章”“蓝丝带”“孝为先”“农家书屋”“小小蜂巢”“430课堂”等特色共建志愿服务项目,今年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00余场次。
情感共融
拓展微信网群“文明”辐射
东湖街道积极探索与辖区单位共建工作微信集群,涵盖各条线、相关部门的120个微信群,并制定了《东湖街道微信工作群管理办法》,用制单、派单、销单的方式,规范文明创建工作流程。
迅速反应,量化制单。践行“一事一议、一事一办、综合调处”原则;一个微信群就是辖区某一个单位,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群主;群主对群成员的网上言行和线下调处直接负责;街道与驻街单位双向互动,一方面街道民情信息员持续关注“市长信箱”“12345”“红网论坛”等平台,发现问题,立即编制信息,做出反应;另一方面,驻街单位通过各自负责的区域,开展日常督查、巡逻,整理情况在群内通报。
分析研判,精准派单。面对海量信息,每个微信群都设有研判小组,对群发的文化宣讲、政策精神、民生诉求等信息进行综合协处,在群内派发订单到指定社区和社区范围相关单位责任人。
整改落实,即时销单。根据属地原则,在充分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街道条线、社区和属地单位共同对派单情况进行落实或整改,待完成后,再将情况反馈至微信群,形成“问题派发—整改—反馈—办结”的完整循环,做到痕迹化管理,立行立改,有效地提升了辖区内创建问题整改的质效。
(长沙市芙蓉区东湖街道办事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