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盛开的索玛花
陈奕西
清晨,叮铃铃……手机铃声响了,屏幕显示“吉布来电”。我立马将手机接通,“陈老师,政府给我们这儿盖上新房、新学校了,瓦普村现在好起来了……”吉布很激动。这一天虽然早在我意料之中,心却仍为之颤动,脑海里浮现出那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的情景……
2016年7月,我参加了中国背包客公益联盟组织的一场为期两个月的支教活动,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们相聚成都,一起去往位于四川美姑县哈洛乡够峨瓦普大山腰的瓦普村。
抵达美姑县城,停车休息时,有人上前询问此车人的行程,司机师傅指着我们一行人说:“他们是来教孩子们认字的老师”。围观的人群突然退开到一边,弯腰鞠躬齐声道“老师们好!”我从惊讶中回过神来时,只见远处残败的墙上写着几个大字:“脱贫致富,教育先行”。
车辆行驶大约两个小时之后,我们抵达瓦普村口。傍晚的阳光仍十分耀眼,披着金色晚霞的村民、孩子们等在村口,大家刚一下车,他们就递来布帕、糌粑,说道:“老师们辛苦了!” ?
由于志愿者团队各自分工不同,便由村里的人带领着前往各自的目的地。我的任务是走访该村每户家庭,了解家庭人员情况,发放部分资助资金,并做好记录,以备日后查阅被资助人相关的资料。与队友们告别后,我随同能则伍题去吉布家。
沿着狭窄陡峭的山路走到尽头,一所泥土构筑的房屋呈现在眼前。泥墙上有深浅不一的凹凸,仔细看,房顶上居然还有一个小孩。“吉布,又在补屋啊?”“啊,夜雨太大,屋里漏水了!”走进屋子,听能则伍题说,吉布家原有7口人,阿达(父亲)前年生病去世了,阿莫(母亲)腿有残疾,身体也不好,大姐、二姐远嫁他乡,几乎没再回来过。吉布今年八岁半,承担起了家里的重任,照顾两个弟弟妹妹和患有残疾的阿莫。队友们和能则伍题在屋里继续讲着,我起身四处看看,拍照记录。突然,窗口两只黑黝黝的小手闯入我的镜头,原来是趴在窗栏上的孩子,正对着镜头微笑。我放下相机,正想伸手摸一摸他,咚咚的两声,孩子就不见了,多有趣的孩子!这时,感觉有人扯了我的衣角,低头,见一个剥好的圆滚滚的熟鸡蛋摊在一双小小的手里,小姑娘吃力地说道:“老师,吃。”那一刻,我接过鸡蛋,将她抱起,可爱的小姑娘发出阵阵悦耳的笑声。
提着修补房屋工具的吉布走进门来。他将手里东西放下,钻到粗麻布挡住的菜柜里,拿出一些糌粑。我们围坐在火炉前,他又去把阿莫(母亲)牵过来与我们一同坐下。在火炉前,一个八岁多的孩子一边与我们谈笑,一边给母亲按摩捶背的情景,不禁让人感到无比感动。而更让人感动的是,在给予吉布物资捐助时,他叫来两个弟弟妹妹一起朝我们鞠躬,并把得到的物资全分给了弟弟妹妹。
夜深了,从吉布家返程,一路上没有任何人说话。大家向总队申请帮吉布家做农活,让吉布去学校上课学习。第二天,牛羊成群的山坡上,多了一群穿绿色衣服的志愿者;教室里,吉布与他的弟弟妹妹坐在第一排,认真书写着老师黑板上的字……
时光匆匆而过,两个月支教期满,临走前,村民和孩子们都聚在村口,吉布从人群中跑了出来,一直在挥手。随后,他们齐唱彝族歌谣,歌声响彻整个瓦普山,余音袅袅,不绝于耳。我坚信:扶贫之花一定会在瓦普村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