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农民夜校 助力脱贫攻坚
——四川省宣汉县把农民夜校办成教育基地
黄红财 杨盛文 张睿
今年以来,四川省宣汉县为了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立足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农民夜校的“桥头堡”的优势,破解农民参训兴趣不浓局面,真正把农民夜校办成教育基地,为脱贫攻坚注入强有力的后劲。
构建夜校体系,确保学员覆盖。为充分对接基层党员群众学习需求,宣汉县始终坚持打造精品夜校,筑牢基础保障,强化师资力量,提升软硬件实力和办学质量。该县整合三级学校力量,建强师资库,依托县域“1+10+N”教育培训资源,组织人才赴“县委党校、镇村干校、清华网校”三级学校“充能补钙”,打造出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稳定化师资队伍。由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党史办、商务局等统筹资源力量,充分挖掘本土文化,把握群众现实需求,精心编制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教材。
突出需求导向,吸引群众参与。宣汉县围绕“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技能、文明新风、文化科普”五大教学内容,采取农民夜校+道德讲堂、产业基地、远程站点、乡村喇叭、农村电商的“夜校5+”课堂,把农民夜校办到群众心坎上。同时,依托产业实训基地,将夜校办到田间地头,并采取“镇村干校老师讲政策、夜校老师讲技术、能人大户讲收益”的模式,提高群众奔康致富的能力和信心。该县还借助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扶贫项目、远程教育站点开办了清华网校和远程教育课堂,并利用微信平台,动态发布教学视频、讲座、微电影、宣传片等,方便群众关注讯息、接受教育。
注重思想引领,激发群众动力。宣汉县始终坚持扶贫先扶志,以优秀文化、身边事例为引领,以“诚信、守法、感恩”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了“道德模范讲堂”“致富故事在身边”“争做守法好公民”等活动,邀请先进典型、致富能人现身说法,坚定群众信念、集聚奔康合力。紧扣当地“巴人”文化名片,依托“农民夜校+村级活动场所”,开展民俗活动,激发群众建设家乡的热情和信心。同时,组织群众参观道德示范教育基地,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广大群众增强道德自觉、树立奋发意识,切实发挥出脱贫攻坚主力军的作用。
强化精细管理,建立常态机制。在日常管理方面,宣汉县以常态化、精细化措施,将农民夜校建成群众身边的致富“加油站”。该县建立了县领导联系农民夜校制度,要求县领导每年至少前去讲课2次,并定期开展督导。由乡镇党委在辖区内重点打造1所农民夜校“中心校”,由党委班子成员担任校长,发挥“中心校”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群众意见簿、院坝座谈会等方式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建立起教师跟踪纪实、民意考评制度,并定期对教师进行满意度测评。建立台账,对学员的参训表现情况实行积分管理,通过表彰和实物奖励,激发群众真学实干、争学抢干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