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故里管理局经营科 阳代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上,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文明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一系列文章、讲话中,在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放在一个重要地位,他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背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要概念,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的丰富。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创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总的来说滞后于经济建设,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在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为我国社会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深知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构想中,一开始就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1979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同时也确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它的根本任务是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首先,这项根本任务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二者一定要相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为了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由上层建筑要适应其经济基础的需要这一基本规律决定的,也是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所要求的。
  其次,这项根本任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通过个人素质的提高,社会整体的进步要通过社会成员的进步来实现。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确定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抓住了根本。在“四有”中,邓小平同志认为有理想最重要,“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可见,理想和信念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有了共同的理想,就能解决思想统一的问题,而要使思想的统一转化为行动的统一,没有纪律不行。纪律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约束人们不该做什么,而且提倡人们应该做什么,它是实现社会成员共同理想的组织保证。而“四有”中的有道德、有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党中央一直十分关心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并认为这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还提出要弘扬我国传统美德以及改进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状况,这恰好说明道德问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决不是无足轻重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首先,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从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角度来考察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从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活动,创造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体现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体现了“物”的方面的进步,精神文明体现了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体现了人自身的发展。同时,如果从社会的构成和结构的角度来考察社会主义社会,就会看到,社会主义社会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领域组成的社会有机体,社会主义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结构。不论是两个文明还是三个领域或基本结构,都是对社会主义的全面把握。无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内容。
  其次,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联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我们又怎么能充分有效地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这就是说,能够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能够消除剥削制度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第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所谓精神动力,主要指精神文明能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从而激发和鼓舞人们为实现现代化建设而奋斗。所谓智力支持,就是精神文明能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所谓思想保证,主要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能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第四,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促进和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手段,而且它本身也是目的,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我们原来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是包括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技四个现代化。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突破了这种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指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不以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后来,党的十三大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的“文明”就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内。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强调“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至此,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得到了最科学的表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上得到集中体现。正是由于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主张。邓小平同志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他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过一系列“两手抓”的论断,这一系列“两手抓”涵盖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关键的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抓打击犯罪、抓民主法制、抓惩治腐败,都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内在的联系,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总的来说,“两手抓”是针对精神文明建设抓得不够,针对社会风气的恶化而提出来的,其本意是说物质文明建设这一手是“比较硬”的,但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还“比较软”,所以,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这一手也要硬起来。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灵魂工程师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有一个广阔且非常重要的领域——社会主义文化领域。广义的文化领域包括理论、教育、科学、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影视、卫生体育、图书博物等。这些领域通过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向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这些领域工作的好坏,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会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很多内容,为了完成这方面的任务,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我国文化的性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它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精神产品的生产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一部精品的诞生更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单靠作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还不够。从长远看,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精神产品生产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各类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可以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邓小平同志关于灵魂工程师历史使命的论述,值得我们每一个在思想文化战线工作的同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说:“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我们希望,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我们相信,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会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进。”如果此段话只是专门针对文艺工作者说的,那么,在十二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面对整个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再一次提出了灵魂工程师的使命问题。他说:“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讲话何等深刻,对党和人民何等受用!它为我们所有在思想文化战线工作的同志,为所有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指明了根本方向。每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者,都应当按照邓小平同志要求的那样,力争成为够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能够真正做到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给人民以营养者必先从人民那里吸收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表现能力,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各类文化精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当前:B3(2017年12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