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风云”40载,背后艰辛知多少
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实现了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从无到强的飞跃
  今年是风云气象卫星正式命名40周年。40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风云气象卫星“叱咤风云”,成为太空中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11月28日在上海举行的“叱咤风云——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四十载的壮丽征程”专题展览上,集中展示了风云气象卫星40年成长历程,其中不乏许多艰辛曲折的故事。
       “风云一号”
        A星仅存活39天
  1977年,国防科工委在上海召开气象卫星大总体方案论证会,会议正式上报我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从此开启了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新纪元。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功发射16颗气象卫星,现有9颗在轨稳定运行,形成了包含风云一号、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卫星在内的风云卫星家族,是世界上第三个同时拥有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和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风云一号”A星是我国研制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万事开头难,这颗星在发射之际就很不顺利。1988年9月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卫星发射进入倒计时,发射塔上,运载火箭燃料加注完毕。就在准备发射前5小时的关键时刻,发射控制中心的控制台上,突然失去了A星所有的遥测信号。指挥部不得不决定停止发射。
  时任“风云一号”总设计师孟执中、“风云一号”工程总师任新民等带领试验队员们,开始了紧张的现场救修。顶住极大的压力,试验团队终于找到了“风云一号”A星的问题所在,并做了一次艰难的“手术”,卫星成功升空。
  但“风云一号”A星在太空仅39天就结束了“生命”。
  总结经验教训,1990年9月3日,“风云一号”B卫星再次成功发射。但还是由于经验不足,卫星的计算机电路芯片受空间高能粒子轰击,产生单粒子翻转问题,引起计算机工作失常,姿控系统故障。
  为此,我国航天人员开展了一场长达75天的卫星地面营救行动,这在世界航天史上都很罕见。航天人员通过加强地面测控管理,每天六轮监视卫星在轨工作,一次又一次挽救了“风云一号”B星的生命。
  虽然,这颗卫星最终正常运行了285天,没能达到设计寿命要求。但由此而积累的卫星抢救技术,曾获得航空航天工业部一等奖、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后汇编成册,为我国后续卫星可靠性设计和排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风云二号”
        01星发生了爆炸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使我国成为第三个同时拥有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截至目前,共发射了7颗,有4颗卫星在轨运行,实现了“多星在轨,统筹运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运行模式,为我国和世界的气候监测及天气预报提供了实时动态的气象观测资料。
  成绩的背后,我国航天人曾有血的教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94年4月,“风云二号”01星来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日上午,模拟射前8小时准备的测试开始,一切都很顺利。10点50分左右,时任卫星副总设计师李卿特地到无线测试间,发出模拟2小时准备的口令。
  突然,一声惊天动地的响声,从厂房大厅透过硕大的测试间玻璃观测窗传来。迎面而来的巨大冲击波,瞬间就震碎了观测窗玻璃;厂房的供电中断了,黑暗的测试间内,弥漫着呛人的烟味。
  这次意外的重大事故,使得30多位发射队员受伤住院治疗,同时夺走了在净化间的总装工人陈德全的宝贵生命。4个月后,这次事故的原因终于查明:卫星上加注了60千克的无水肼燃料,星上远地点发动机内也装有653千克固体燃料,卫星本身就是一个大火工品。
  但是,当时由于缺乏经验,现场人员对肼燃料的性能和危险性并不清楚,对防静电和环境温湿度有什么要求等也不清楚。血的教训,为我国航天事业积累了一笔极为可贵的财富。
       “风云三号”
       微波成像仪“进口转国产”
  “风云三号”是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堪称“创新之星”。其中,微波成像仪是一个重要载荷,主要用于遥感观测全球降水、云的液水含量、地表植被、土壤湿度、海冰与积雪覆盖等。在对地和大气观测,实现中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有重要用途,是中国气象局需求最迫切、关注度最高的卫星遥感设备之一。
  当时,微波成像仪只有欧美可以生产,系统之复杂、技术难度之高,在世界航天界首屈一指,我国原计划从国外进口该设备。但欧空局开价6000多万欧元,极其昂贵。最后,我国决定自力更生,在上海组建一个研究室,专门攻克微波成像仪。但此时,已经比整星研制落后了一年半。
  经过日夜鏖战,2004年,我国第一台微波成像仪模样机终于问世,性能指标满足“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全部要求,并且一举突破了所有的关键技术,为后面初样和正样的研制工作扫清了技术障碍。
  目前,微波成像仪已经成功地应用于4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成果显著。2013年1月初,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被困南极,就是利用“风云三号”微波成像仪探测的数据,分析出被困原因,并给出该海域海冰覆盖变化的总体趋势。2017年2月21日,全国各地大幅降温,京、豫、鲁等地普降大雪,中国气象局运用“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成像仪探测的数据,很快就制作出积雪深度图。
  今年11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的“风云三号”D星上的微波成像仪,具有10个遥感通道,探测频率覆盖、探测灵敏度、定标精度等性能,已与美国DMSP遥感卫星载荷相当,达国际先进水平。
  尤为可喜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70后”“80后”设计师,已成为微波成像仪的研制主力军。我国航天事业,正是在一代代航天人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新华社 张建松)
当前:A2(2017年12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