醪糟情
二毛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许多都有小时候偷吃醪糟的经历,其结果往往是,轻则脸红筋涨,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重则醉倒在地口吐秽物。
  小时候我常常想,口中常常有甜的人,一定是最幸福的人。那时渴望着去上学的路上天天都能口含一颗水果糖,一边走路一边吞咽着甜蜜的口水,而放学回家一般是,书包一放,直奔白糖罐;如若那几天有母亲新做的香甜醪糟,则会猛舀几调羹塞满口腔……那一刻,觉得空气都是甜的。
  醪糟又称酒酿、甜酒、米酒等,多为四川及西南地区家庭制作。其吃法有“甜水醪糟”,即在煮沸的醪糟中(放适量清水)加入白糖,直接喝或夏天放凉之后加冰喝,其完美的口感和解渴解暑之功效,可列入美味的自制饮料之一;还有“醪糟汤圆”,即在煮沸的醪糟水中加入汤圆或者再加入桂花;还有“醪糟鸡蛋”,即在煮沸的醪糟水中直接打入鸡蛋,然后再加入白糖或者红糖,那充满爱意和营养滋补的醪糟鸡蛋,成了上世纪70、80年代许多家庭招待贵客的重要小吃。
  我记得那时家里做醪糟一般只有两个日子,一是准备过年的时候,二是家里有人生小孩准备坐月子的时候。过年主要用醪糟煮汤圆,以示清甜之中的团圆;而给坐月子的人主要用醪糟煮鸡蛋,以滋补通乳。
  我曾亲眼见过母亲好几次做醪糟,多是在冬季准备过年之前。母亲买回上好糯米(粒大而均匀),淘干净后放入木盆内,加清水浸泡两小时(夏季一个半小时),用筲箕沥干;木甑放置蒸锅上,待甑内上气之后,将糯米均匀松散地舀入,加盖用旺火蒸一个半小时之后,倒进大筲箕内摊开,并用清水从糯米上淋下过滤,使淋散沥冷的糯米温度保持在30摄氏度左右。母亲又将糯米舀入大簸箕内,把碾成粉的酒曲顺着一个方向用手均匀地撒入和匀,然后装入缸钵抹平。只见母亲在中心处挖一个深、宽各二寸左右的圆洞,母亲说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酵。然后母亲给缸钵盖上木盖,用旧棉被包裹起来,放入燃有木炭火的火桶里(山区冬季用于取暖的形如木箱的家具)两天两夜即成。那个冬天,除了感到满屋子的温暖以外,还感到了屋子里到处都有醪糟的甜浓鲜香。
  如今我还用此法自制醪糟,我比较过,自制醪糟要比市场卖的醇厚鲜香得多。无论是用于做“醪糟汤圆”“醪糟鸡蛋”“醪糟醉冬笋”“醉鸡”等著名川味的小吃和菜品,还是用其汁作为料酒使用,都是其它大规模机器生产的瓶装醪糟不可比拟的。
  更有意思的是,诗人马松每年过年之后,都要从四川雅安带他妈妈做的酱肉来给大家品尝。当大家品尝到肥腴软糯中带点恰到好处甜的时候,都称赞其手艺之绝妙。为什么绝妙?许多年来马哥从来都绝口不提。有一次正当我们谈到醪糟养生的妙处时,马哥突然道出了他母亲做酱肉的秘密:猪肉首先需在醪糟中浸泡三天三夜。他此语一出,我立马感到了那酱肉味真正浓厚在了何处——温柔醪糟中的那味醇香。 据 《中国经营报》
当前:A3(2017年12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