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之花美丽绽放
——河南省林州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掠影
郭志国

       初冬时节,走进河南林州市城郊乡庙荒村,宽阔平整的道路上车来车往,风格统一的民居鳞次栉比,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上歌舞飞扬。如今的庙荒村景美了、人也美了,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做饭用上了天然气,光伏、电商、乡村旅游增加了村民收入,百姓幸福了。
       庙荒村的脱胎换骨是整个林州市农村变化的生动缩影。近年,林州市各乡镇、各部门紧紧围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开展工作,使乡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村风民风得到净化,村民素质进一步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11月22日,笔者深入农村采访。从田野到农家,从生产到生活,笔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文明之风吹遍千家万户,文明之花扮亮山城。

 

美丽新农村

 

       “逛公园、跳广场舞,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如今的农民和城里人一样会享受生活。”采访当天,在林州市姚村镇大将河公园,正在散步的村民郭志峰笑着对笔者说。笔者看到,大将河公园内亭台楼阁人们悠闲自得。郭志峰说:“以前,我们最大的娱乐就是打牌、看电视,现在有了这个公园,大家都来跳舞健身、休闲散步,这里空气好、景色好,舒坦。”
       林州市多个乡镇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饮水安全、村村电网改造、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光纤、村村有文化广场、村村有农家书屋。
       该市农村建设文化墙4万多平方米、农村“善行义举榜”410处。213个村有自己的村史文化墙,实现了“一墙一景、一墙一品”的目标;大力实施公共基础设施惠民工程,新建、改建了16个乡镇的文化站和542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

 

文明新农村

 


       随着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
       对于林州市陵阳镇柳林村的村民来说,以前凡婚丧、嫁娶、搬家、小孩满月都要大摆宴席,互相攀比讲排场,这种排场让很多农民尤其是贫困户苦恼。后来,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对大摆宴席的村民进行劝导,村里凡有红白喜事需要摆宴席的,都要向红白理事会报告,经红白理事会决策后才行。“现在谁家办事都是一锅大烩菜,既热闹还不浪费,村民之间也不用互相攀比了。”村民马丽高兴地说。
       今年,林州市出台了《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约四会”,实现了党员带头、村民自治。定期开展村民道德评议活动,坚决打击黄赌毒,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切实改善了农村的陋习。
       林州市在农村举办联合道德讲堂,截至10月底已举办了140场次。村民在讲堂内听道德故事,在讲堂外行凡人善举,不知不觉间,民风更淳朴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

 

魅力新农村

 

       乡村文化建设繁荣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培育新型农民,林州市成立农村“两校一队”,即农村党校、农民夜校、农村文艺宣传队,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文艺活动,以文育人,让节日更富人文情怀,让农民更具情感寄托。
       今年,林州市还实施了“一镇(乡、街道)一歌、一村一歌”工程。他们依靠群众、挖掘乡土特色,创作出《石板岩上》《家乡合涧好地方》《舞龙之乡美名扬》等10多首接地气、有温度、入民心的镇(乡、街道、村)歌,唱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先后推出长篇小说《大国工匠》,散文集《南湾乡愁》《山中人语》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制作了《红旗渠故事》《红旗渠的儿女们》等乡土影视作品;打造了大河影视村、皇后镇旅游度假村、白家庄国际水彩村等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文化主题美丽乡村。

当前:B1(2017年12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