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沐高新
——四川省成都高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和平学校参加成都市文明办组织的“我的中国梦”作品展示和互动体验活动

“爱涌九寨 重建家园”义集义卖活动

高新公安分局叶振飞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类好人

重阳节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全国文明家庭”卢廷俊家庭四世同堂全家福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高新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让“文明”植根于辖区的大街小巷,深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在这里,老旧院落环境提升换新颜,城市学校少年宫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成长空间,先进道德模范充分发挥文明引领力量,志愿服务蓬勃开展弘扬城市文明精神。争做文明市民、共建文明城市在成都高新区蔚然成风。
       发挥文明榜样力量
       树立辖区社会文明新风尚
       6月20日,第四届成都市道德模范授奖仪式举行。来自成都高新区的3名道德模范:刘源、虎永芳、王春波获奖。他们的故事感动着这个城市,更为高新精神写下鲜活注解。
       文明榜样,彰显着成都高新区的精神力量,引领着区域的文明风尚。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深入推进社会文明新风。目前,成都高新区在历届“中国好人榜”评选中入选15人、“四川好人榜”评选中入选20人,历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入选1人,“四川省道德模范”评选中入选2人,“成都市道德模范”评选中入选12人。结合道德讲堂和“2017年走基层文化惠民”活动,开展“道德模范在身边”主题巡讲巡演活动,创作了一系列以先进事迹编排而成的文艺作品,同时走进了机关、学校、工地、企业、社区,听众达35万人次。动员基层组织挖掘好人素材,将企业、社会组织等团体的先进典型人物纳入重点挖掘对象,每月推荐1800余条好人线索。借助新媒体平台,在全区加强道德模范宣传力度,开辟专栏展示先进人物事迹,推送道德模范公益广告,转发量达8000余次。
       丰富的文明新风教育实践活动和社会风尚倡导活动的蓬勃开展,使社会文明新风在成都高新区悄然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发挥榜样力量,成都高新区结合旅游旺季,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明旅游教育活动。在42个主要交通路口,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服务,全年服务时长达5000小时。在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业、学校机关食堂全覆盖张贴文明餐桌宣传海报达12000张、设置文明餐桌提示牌达40000个,营造了勤俭节约、文明就餐的社会氛围。以“讲文明树新风”“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民文明公约”等6大内容为主题,设计制发各类公益广告20000余份,实现辖区院落、工地、商场、医院、公园、广场及窗口单位全覆盖刊播,让社会文明新风浸润成都高新区。
       突出制度化品牌化
       打造志愿服务高新“名片”
       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双和社区在今年5月通过成都市文明办检查,顺利成为成都高新区“市级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站”。成都高新区及时抓典型,精准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平台,与辖区企事业单位及各界人士积极寻求合作并建立“1+N”社区志愿服务联盟,让这个志愿服务示范站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力量。此外,兴蓉社区、紫微社区、永丰社区、劲松社区、檬梓社区等9个社区同期被评为“成都市学雷锋社区志愿服务示范站”。通过材料申报、初步评审、网络点赞、实地考察等环节,在志愿服务候选示范站进行终审和特色项目答辩工作中,永丰社区以84.4分位居入围的100个社区志愿服务候选示范站项目答辩中第二,成为成都志愿服务的“高新样板”。
       志愿服务,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市级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站的落地,只是成都高新区众多志愿服务推进举措之一。不断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成都高新区在志愿服务推进上,已经构成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体系。依托成都高新区志愿者协会社会化管理和专业化力量,成都高新区重点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让制度深入贯彻到各级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
       随着制度化建设日益深入,成都高新区的志愿服务形成了高效、规范的管理经验:全覆盖推广成都志愿者网及手机APP应用,逐步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化、电子化;在项目发布、人员招募、活动记录等工作上下功夫,全面规范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工作流程,常态规范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体系构架在成都高新区正伴随着一系列探索创新举措,不断趋于完善。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开展了专业志愿服务、节假日志愿服务、专题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学雷锋”“邻里守望”“我们的节日”“四关爱”“义集义卖”等一系列让高新人耳熟能详的志愿服务主题品牌,已经形成了影响力,集中凸显了成都高新区的志愿服务特色。
       构建教育实践阵地
       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在成都市文明办的指导下,成都高新区各学校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在今年1月举行的成都高新区校园艺术展演暨城市学校少年宫成果展示活动现场,无论是歌舞、话剧的演出,还是科技模型、艺术作品的展示,都获得全场家长和老师的点赞。
       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成都高新区不断提高区域教育水平,以学校为载体,构建了城乡学校少年宫体系,依托功能齐全的教学场所和硬件设施,以社团方式开展活动,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办学规划,统一管理,整体推进。加大城乡学校少年宫考评力度,推进城乡学校少年宫社团活动常态化运转和规范化管理。今年,成都高新区已建成城市学校少年宫35所,乡村学校少年宫12所,以此为平台构建了区域素质教育项目制发展体系。
       成都高新区益州小学就是一所跨越式发展的样本学校。学校被定位成东西方教育思想兼容的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高品质学校,把“益”字的诠释和学校工作相结合来构筑学校的精神文化系统。倡导乐学、学活,树立“乐、活”的课程观,是益州小学在文明校园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举措。益州小学也是成都市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在探索文明校园建设的过程中,益州小学不断赋予文明校园新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幸福观,鼓励孩子做内心强大的人。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深入构建未成年人心理服务体系。依托成都高新区“心能源”青少年发展中心提供的专业服务,突出市区共建优势,成都高新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的建立,为青少年进一步提供专业心理指导服务,完善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该中心深入开展专业队伍建设,中心配备专职人员8名,签约心理专业咨询师100余名,结盟川内心理专业机构20家,并联系四川大学等高校、医院副教授以上专家20人,吸纳专业志愿者500余名。去年,该中心累计服务区内外未成年人20万余人次,并与区内15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家长学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联合打造“成都七中初中心理剧社团”等特色项目。这一阵地的建设,打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为未成年人打造了更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

 

十二年善小架心桥
危难时刻大显身手

志愿服务中的刘源


       刘源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国网四川电力成都高新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兼成都市高新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2013年10月14日,在四川省党的群众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刘源作为先进代表发言,省委书记王东明充分肯定地说:“党员服务队多年来把为民服务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相结合,正是有刘源这样的同志,做了很多为民利民的实事,他们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榜样。”
       主动请缨 有难必帮
       他是成都的“电力110”
       2005年,刘源主动请缨,加入到高新共产党员服务队行列中,至今已经12年。刘源日复一日坚守在电力服务的一线,以有呼必应、有难必帮为己任,全身心投入线路抢修、社区服务、帮扶助困中,辖区居民亲切地称他们是“电力110”。
       高新共产党员服务队负责成都市高新区29个社区、30多万户的用电故障抢修,平均每月抢修500次以上,同时还要承担社区用电服务及扶贫济困工作。刘源深知,要保证优质服务质量,就要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短短几年,他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成为工作上的一把好手,得到领导同事的信任和客户的好评。国家电网公司技能大赛供电“服务之星”、四川省电力公司“明星队员”、“中央企业道德模范”、“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凭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优质的服务品质,刘源获得许多肯定和荣誉。今年5月,刘源再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带领的共产党员服务队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电网公司金牌共产党员服务队的荣誉。
       创新服务 “互联网+”
       创新提高抢修效率
       2009年初,刘源开展了“服务进社区、惠民千万家”主题活动。刘源带领队员相继对15个社区的老旧线路进行清理和更换,设置16个电动自行车充电点,安装71个充电箱,解决了困扰居民的充电难题,杜绝了私拉乱接现象,消除了火灾隐患。
       在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工作中,刘源提出了“电力连心桥”的服务理念,在辖区内的29个社区设立起电力服务站,建立了4个供电服务示范社区,安装了“连心桥信箱”,设立起社区“连心岗”,指定专门的队员为社区提供一对一的电力优质服务。在刘源的带领下,党员服务队还广泛开展电力宣传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并在中小学开设了“电力流动课堂”。
       创新服务是刘源不变的追求和理念。由于老人们经常听不到门铃声。于是,他利用专业知识,和队友一起发明了能够发光提醒的电动门铃,并免费为老人们安装在家中。经过多次反馈修改后,爱心闪灯门铃如今已经“进化”到第三代,并引起了成都市残联的高度关注,并发起了“爱心闪灯助残护残”活动,已在全市推广使用。
       不仅如此,刘源和服务队的创新举措,还处处体现着“互联网+”。在神仙树北路9号院的小区停车棚,居民只要将电动自行车充电器插头插入插座,用手机支付成功后,充电设备便开始给自行车充电,不到10分钟充电完成。这套安全方便、无人值守的充电设备,也是刘源和服务队的“新发明”。此外,刘源还带队研发并推广了一套智能故障工单管理系统,实现了10万余个工单准确、及时的传递和反馈,使抢修效率提高80%以上,实现十万余张工单派发准确率100%,抢修合格率100%。
       爱心帮扶 彰显党性
       随叫随到为社区居民服务
       在玉林北路4号院门口,86岁的叶曦叶大爷是刘源长期帮扶的特殊对象,他总是尽力解决叶大爷生活中的困难。这一帮,就是十年。
       “有困难,找刘源!”在很多社区居民看来,只要有问题,刘源都能帮着解决。 而刘源,对他们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除了检查用电安全、抢修电路故障,刘源还为瘫痪卧床的杜德柱老人问诊买药,为患有肝癌的谢轶云老人募捐,陪孤寡老人杨思明聊天……这些在刘源看来,都已经是他的“份内事”。
       在刘源的带领下,党员服务队通过社区街道办在服务区域内联系了46户孤寡老人、军烈属、残疾人等社会困难群体作为特殊服务对象。党员服务队专门建立起定期上门服务制度,免费为这些特殊客户提供用电保障和义务帮扶。
       为了能提供更贴心、便捷的服务,刘源带领党员服务队创新开展包括:“连心桥热线”“无忧用电行动”“暖冬行动”和“志愿者行动”的志愿服务。刘源带领党员服务队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66万多次,参加志愿服务2.35万余次,保证了数百万户客户用电无忧、放心生活。
       应急抢险 精准扶贫
       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天灾无情,人有情。面对抗洪救灾,抗震抢险等急难险重的任务,刘源总是冲锋在前,以身作则。2011年9月22日,巴中市平昌县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刘源第一个报名参加了紧急成立的成都电业局“共产党员服务队抗洪抢险应急救援队”,连夜奔赴受灾最严重的平昌白衣镇抗洪抢险。
       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强地震后,刘源带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进入震区“孤岛”玉溪村开展电力抢修工作,并于23日18时20分点亮了玉溪灾区的第一盏灯。
       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刘源及服务队的一项重要工作。2016年4月起,刘源组织开展了“精准帮扶 电工培训”惠民服务工程,为有需要的群众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在刘源的帮助下,14名下岗工人取得了电工进网许可证。很快,这批人用自己的技能找到了新工作。2016年10月,刘源的身影出现在凉山州喜德县阿吼彝族村。他带领党员服务队队员,连续一周艰苦奋战,为阿吼村2个村民小组、共计30户农户的房屋老旧线路升级改造,保障了村民安全用电。同时,他还为村电工开展了电力安全知识技能培训,提升阿吼村的安全用电管理水平。
       12年来,刘源走进藏区“虾扎希望小学”、仪陇老区“成都电业希望小学”以及20多所川电留守儿童之家,开展送爱心、送温暖、捐资助学等活动,慰问及帮扶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5000余次,捐资助学近千人次。
       “十二年善小架心桥,危难时刻大显身手”这是对“心桥使者”刘源的生动写照。他十二年如一日,牢记为民服务宗旨,用贴心的服务和无私的奉献,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了光明和温暖,架起了党联系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当前:A4(2017年12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