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名课”到“网红课”
       “一座难求”“选课秒杀”——这是正经历蜕变的上海高校思政课受欢迎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上海从内容顶层设计到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抬头率”,一大批思政选修课一开即“红”。
  “红”,是上海系统推进思政教育改革的“红火”面貌,从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到打通校际隔阂的“大课堂”,各人明道善教,各科协同育人,各校百花齐放。
  “红”,是如今青年的底色——在不同专业背景下追求真理,焕然一新的思政课让学子如饥似渴,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研讨让师生深受启发。
  “红”遍上海高校
       ——思政课的华丽转身

  11月28日下午1时30分,复旦大学3108教室坐得满满当当的,没抢到位子的同学从别的教室搬来椅子,坐在教室后面和过道上。教室外,一些同学站在窗边,探进头来。
  这是复旦大学新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课程首讲。自然科学专业大一学生闫馨衡记着笔记,近两小时笔尖未停。
  近两年来,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几乎每开一门公共选修课,就“火”一门,被学生“秒选”。类似情景在上海高校比比皆是: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东华大学的“锦绣中国”、上海政法大学的“大国安全”……上海高校结合学科优势推出的“中国系列”思政课堂成为“网红课”,许多学生奔走校园之间。
  一批思政教师成为高校“网红”: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策划人顾晓英主持的子课程“时代音画”公开课,吸引了全国9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200余位专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人施索华课上独到的见解和风趣的语言,被制成精华版“网帖”,在校园论坛上回帖无数;复旦大学“80后”思政教师陈果,授课时立足生活,妙语连珠,被称为“思政女神”……
  公办扶民办、校内到校际
       ——思改催生满园芬芳
  不求艳丽数朵,而要满园芬芳。公办和民办高校“结对子”,师资共享、课程共建,是上海思政课改革的新探索。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占才2013年获得首届全国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他的到来,为民办的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撬动改革的杠杆。
  名家带来了名课,李占才在济光的首堂十九大精神宣讲课旁征博引,从故事讲到情怀,从理论讲到信念,吸引了300多名师生。
  名师带来了改革的思路:学校成立了李占才工作室,囊括所有思政课教师和不同院系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李占才通过现场听课,一对一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党的十九大闭幕当天下午,上海15位高校领导、200多位思政课骨干就十九大精神进思政课进行集体备课;10月末,上海所有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办公室负责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围绕将十九大精神融入所有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开展专题培训;12月4日起,全市40多位高校优秀辅导员走进61所高校进行全覆盖巡讲……
  此外,互联网成为学子跨校交流的主要阵地。在上海教育系统首推并已推广全国校园的易班网络互动平台上,“‘易’起喜迎十九大”“青春瞩目十九大”等活动吸引了30万学生参与,页面浏览量近50万,签名墙信息13万条,评论留言近7万条,“不忘初心”成为最高频词。
       (新华社 潘旭 朱基钗 郭敬丹)
当前:A3(2017年12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