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12月4日至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迈向零污染地球”,来自全球4000余名政府、商界领袖人物和民间机构代表共议抗击污染之策。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授予“地球卫士奖”,这充分表明,中国推进生态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
当前全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新的挑战又涌现成为人类健康的新威胁。在此背景下,各国参与全球环保治理的政治意愿增强,更多民间团体和个人表达了参与环保的意愿,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出台了不同的措施,各自具有独到的经验,对于中国的环保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瑞典
押金制助力饮料瓶再生
“为未来生活”在瑞典绝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从一个易拉罐或一个纸箱回收开始的宝贵实践。
周末逛超市时,经常能看到瑞典人带着几大袋空饮料瓶去回收的“盛况”。在瑞典,饮料售价里包含押金费用,根据易拉罐和塑料瓶的大小、材质等,押金从1瑞典克朗到2瑞典克朗不等(折合人民币为8角到1元5角),喝完饮料后需要把空的饮料瓶投入专属回收机里,才能拿回押金。
饮料瓶回收机通常设置在各大超市门口,机器将空的饮料瓶“吞下”,经过扫码预处理等过程后“吐出”一张小票,凭票据上的金额可以选择在超市收银台处直接折现、冲抵消费金额或者捐赠给慈善机构。回收的饮料空瓶经过分拣分类、深度清洁净化、熔融造粒等流程,重新使用。
早在1984年,瑞典就颁布实施《铝制饮料瓶回收利用法》,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对易拉罐的回收管理办法,成为世界上较早开始实行饮料瓶押金回收制的国家。在成功实施了易拉罐押金回收制度之后,瑞典又于1994开始实施塑料饮料瓶押金回收制度。据统计,2016年,每个瑞典人平均归还了177个饮料瓶。现在瑞典饮料生产商平均每卖出10瓶饮料,即可回收8-9瓶饮料包装,日渐接近政府提出的“回收90%饮料瓶”的目标。
瑞典饮料瓶押金制系统,由一家名为回收包装的公司负责运营。该公司是一个非营利的管理公司,主要负责饮料瓶的回收、处理、押金收取支付和协调工作。瑞典法律规定,所有饮料生产企业和饮料进口商必须参加回收制度,如果不加入押金返还体系,销售饮料将是违法行为。这些公司需在回收包装公司注册并向其提供条码信息。
在国家层面上,瑞典农业管理局负责押金制度监督管理工作,向包装饮料生产商和进口商发放特别许可证,同时确保饮料生产厂家会将取得的押金返还给消费者。时间与数据证明,瑞典饮料瓶押金回收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废弃物管理政策,其成功经验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范本意义。
日本
霞浦湖的蓝藻之战
霞浦湖位于日本茨城县,是由数个湖泊构成的水域总称,总水面面积220平方公里,总流域面积2157平方公里,承担着流域内100万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和水产品供给等重要功能,系日本第二大淡水湖。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流域内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霞浦湖暴发大规模蓝藻,水质逐渐恶化。
为此,茨城县于1981年颁布《霞浦湖富营养化防止条例》、1982年设立霞浦湖净化对策促进本部,日本政府也于1984年颁布《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霞浦湖从1986年开始实施第1期水质保护计划,目前已实施了6期。
其水生态保护措施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采用生态工程方法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处理。包括先进的现场污水处理系统、脱磷和资源恢复系统、有益微生物浓度提高系统、河渠混合净化系统、使用土沟的非循环净化系统。第二方面,是采用生态工程方法对水体和水质进行净化。包括利用水培可食用植物的生物园式净化系统,如种植水田芹和空心菜等,利用芦苇和香蒲等水生植物开展净化,在植物根部大量繁殖淡水蛤类净化水质。此外,还通过超声波辐射杀死藻类,并利用超级分解菌分解处理,并引入高效超导絮凝过滤系统,利用有益微生物去除丝状蓝绿藻,以湖底淤泥作为原料来净化污染的湖泊和河流等。第三方面,是开发利用现代化的水体水质管理监测系统。采用近红外光消光(NIR法)的湖泊水质分析方法,对水进行多参数快速分析,包括氮、磷和化学需氧量,为及时有效治理提供第一手资料。
从治理经验上看,日本十分注重法规建设,坚持通过立法来规范治水行为和确立污染控制措施。国家政府颁布有《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地方政府对一些重要湖泊的保护还制定专门法规,其排污标准甚至比国家要求更加严苛。同时,日本也非常注重规划指导。对霞浦湖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都制定了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计划,并定期评估、适时修正、始终贯彻,才有了如今的成效。
在水生态修复和河道治理等方面,重视自然条件的改善,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处处彰显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水体修复上,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尽可能地采用生物技术,即使是工程措施,也将工程的规划建设与周边自然环境、人文氛围、城市布局、经济发展等有机结合,既发挥其基本功能,又与周边环境相和谐,形成了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与互动。
同时,日本非常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日本的水利工程大都实行管养分离,信息化程度高。他们在工程管理中心对辖区内河流、湖泊的水质、水生物等情况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测,对建筑物、机电设备的工况和供排水量、水位流量等实施全程监控,不仅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迅速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工程正常运行,而且减少了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提高了工程综合效益。
科技改变生活
国外百姓注重节能环保
德国节能住宅成环保先锋。在德国柏林动物园附近有一栋现代的二层小楼,房屋居住面积130平方米,东西两面为全玻璃设计,楼顶和南墙覆盖太阳能板,可为房屋和电动车提供电力。此外,房屋供暖采用热泵系统,热水不仅可供洗澡,还可用于地暖;机械通风设备保证室内空气清新的同时,还可回收要排入空气中的热量;为减少热损失,房屋玻璃均选用三层中空玻璃,房屋顶部、底部以及外墙的保温材料也让热量难以散失。
肯尼亚移动厕所环保又节能。肯尼亚一家企业推出了一种移动式厕所,特点是利用太阳能将粪便转换成新型厨房燃料,既改善了卫生环境状况,又提供了环保能源,减少了树木砍伐。虽然这种新型燃料的价格比传统木炭高,但它能效高、使用时间久,实际上每月可节约10%至15%的花费,而且每吨燃料相当于节约了88棵树。
全球首段“太阳能公路”在法国投用。2016年12月22日,全球首段“太阳能公路”在法国西北部图鲁夫尔欧佩尔什镇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段真正可供机动车行驶的“太阳能公路”,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城市供电。
洛杉矶宣布建成大功率太阳能屋顶。美国洛杉矶官员6月26日宣布,新建成的韦斯特蒙特太阳能屋顶项目将为当地近5000户居民提供再生能源,是全球功率最大的太阳能屋顶项目之一。该项目配备了5万多块太阳能板,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功率达16.4兆瓦。
丹麦医院的污水处理后可饮用。 在丹麦首都圈地区,距离医院数百米远处,建有全世界首家试点全面处理医院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利用最新的污水处理技术,经过5道工序处理后,医院污水已变成了清澈透亮的水,处理后的水可直接饮用。此外,丹麦污水处理厂用污水处理时的淤泥制造沼气,既可发电,也可用于公交车的动力。
日本主妇:什么都不扔。日本的粟田女士出外就餐会自带筷子,穿旧的和服破了,她就改成短外套;余下的零碎布头也不扔掉,而是做成一个个彩色小布球,嵌在莲蓬孔中,变成一件别致的工艺品。对厨余垃圾,粟田女士会制成堆肥。就算吃鸡蛋剩的鸡蛋壳,她也会加以粉碎,然后撒到花园或农田里。
韩国主妇:节省能源控制开销。 36岁的韩国女性金恩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节省能源对她来说是控制日常开销的重要方面。她家里很少使用餐巾纸,几乎都使用布或者手帕。在洗碗时,她从来不会让水一直流着,而是把水接到盆里再洗。她还在露台的小花坛里种了青菜,并用洗米水浇花、浇菜,用洗澡水来洗刷露台。
美国、加拿大百姓生活:无处不环保。 44岁的凯茜·格林住在加拿大多伦多附近一个小镇。长期以来,她利用苏打粉、醋、柠檬汁、盐等自制洗手液和洗衣粉,并用白醋替代柔顺剂。凯茜认为,这些都是天然物品,最终流到河里或海里不会造成污染。 家住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梅恩·李在节能环保方面可谓经验老到。只要离开家超过一周,她会在走之前把家里所有电源插头拔掉,因为不拔插头,还是会有电能损耗。另外,她把家里所有灯都换成节能灯,经济环保一举两得。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网、《广州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