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辉映文明新时代
——点赞四川精神文明建设“这五年”
本报记者 胡桂芳 赵青 任维佳 实习记者 李尚维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开展,志愿服务遍地开花……即日起,本报开设“德耀四川·文明风华”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5年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贡献力量。
从党的十八大闭幕到党的十九大召开,5年的时间里,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起点上破浪前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这5年里,“价值引领”“创建活动”“未成年人”“志愿服务”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关键词逐渐成为了群众关心关注的热词。
在这5年里,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以更加坚定的主流价值、更加高扬的道德旗帜、更加清朗的社会风气,聚合川蜀儿女砥砺奋进的强大力量。
在这5年里,新的布局催生了新的蜀地故事,新的实践收获了新的四川经验,具有浓郁四川风范的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画卷正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
1价值引领
数说
5年涌现出了9名全国道德模范和33名提名模范,189名省级道德模范,403名“中国好人”,1819名“四川好人”。
推动形成160余个城市精神、12200余条村规民约、13个行业公约、5000余条家规家训。
对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实施关爱帮扶活动,累计帮扶资金400余万元,帮扶300余人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共同的道德基础。5年来,四川省不断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向深入。
强化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始终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贯穿融入各项工作之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之成为全省人民的思想和行为自觉。
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际工作贯穿结合融入,四川研究制定了《四川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3554”工程实施方案》,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部署了“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崇德向善·厉行法治”“诚信·孝敬·勤俭”三大主题教育,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进”活动。2017年伊始,四川省委宣传部印发了《四川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测评体系(试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测评有了可操作可实施的指南。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
如今,放眼全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人们用点滴行动与执着坚守,累积起整个社会的价值高度,筑牢共同的精神家园。
2创建活动
数说
创成全国文明城市5个、文明单位219个、文明村镇222个、文明家庭14户、文明校园21所。
民生建设共投入1.9万亿元,新建城市公园103个、城市小广场500余个,出台便利惠民措施3万余条。
全国、省级文明城市获得国际组织颁发的荣誉称号41项,全国性荣誉称号1096个(次)。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改造社会、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创举,对改善城乡环境面貌、社会公共秩序、公共服务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努力打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示范工程,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严格逗硬创建考评制度,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在全省各方面全面推进。
5年里,全省及时把中央“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和省委“三大发展战略”等决策部署转化成五大创建测评体系的具体项目,形成339条测评指标、9条“一票否决”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民生工程的部署要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出发点落脚点。交通拥堵、管理粗放、应急滞后等“城市病”得到有效改善,政务服务、看病上学、养老托幼、公交出行等民生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严格规范推荐申报、评选测评、命名表彰和复查确认程序,严格审核创先争优特色加分项目,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坚持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参评城市进行年度测评,确保评选出来的文明城市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向纵深发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领风气之先、充满生机活力,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广大城市居民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归根到底是为百姓谋福祉,让社会更和谐。这5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让人们共享了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3未成年人
数说
投入资金9.8亿元,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4400多个, 360多万农村未成年人从中受益。
成都、绵阳、广安、泸州、遂宁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33个单位和20名个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
评选表彰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60个、先进单位300个、先进工作者300名。
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也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不断推进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着力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养成、注重实际效果;坚持齐抓共管,充分调动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合力。
5年来,四川省持续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大力选树“最美少年”“美德少年”等未成年人身边先进典型,扎实开展文明校园创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此外,全省不断加强未成年人课外活动阵地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实训基地,深入实施“心海护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和社区“儿童跳蚤市场”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面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四川省还编辑出版了全国首部《中华经典诵读指导大纲》,持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父母身教”行动计划、“川剧进校园”工程、“蓓蕾工程”和“童眼看四川 最美是家乡”未成年人书法、绘画、民间工艺创作展示等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一项项实践活动的开展,一个个美德少年的涌现,一段段无私奉献的故事,推动着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如今,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展现出蓬勃向上、乐观友善的良好精神风貌。
4志愿服务
数说
建立志愿服务队伍35600支,全省文明办系统注册志愿者达495万人,常态化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3707个。
各市(州)全部完成15个标准化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志愿者注册人数超过常住人口的10%。
向贫困地区捐赠课外图书100万余册,电脑600余台,关爱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100万余人。
志愿服务是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实践,是学雷锋活动的有效形式,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各地各有关部门着力把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活动有机融合,带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
——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提升志愿服务整体效能。四川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等制度化文件,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以制度化促进经常化持久化。
——持续加强队伍体系建设。全省常态化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3707个,已形成覆盖市、县、乡镇、社区的志愿服务组织架构,有效整合了志愿服务力量和资源。各市(州)全部完成15个标准化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有效搭建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平台。
——品牌效应日益彰显。为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全省坚持“一队一品牌、一地多品牌”原则,以“脱贫攻坚、绿色环保、志愿文化”三大主题志愿服务项目为载体,注重项目化运作、专业化支撑、组织化规范、信息化保障,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
如今,在四川,人们时时处处都感受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递出的善意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