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持续、深刻的文明之旅
——四川省遂宁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生动实践
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启动以来,遂宁市把文明创建作为实施富民强市“七大提升行动”的有力抓手,促发展、惠民生、增活力,坚持不懈,砥砺奋进,走过了一段持续、深刻的文明城市创建之旅。
坚持全民创建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让我们以志在必得的信心、背水一战的决心、一鼓作气的斗志,开展百日攻坚、发起百米冲刺,以优异成绩夺取‘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百日攻坚动员会上,市委书记赵世勇下达了确保创建成功的总攻令。
自从2006年“五创联动”开始,一场由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的创建战役就在遂宁市打响。多年来,遂宁市始终突出“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理念,每年都会召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推进会,将工作进行分解落实。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层层动员,各街道、社区以小区居民为重点逐栋逐户广泛发动,有效实现了全民动员、全员创建。
坚持全域创建
保证创建全覆盖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高市民的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让老百姓在创建活动中受益,让老百姓的幸福感得到持续提升。”市委副书记、市长杨自力认为,文明城市不是一时一地的文明,而是全域化、高水平的文明。
坚持多城联创,遂宁市采取“1+N”的创建方式,始终突出全国文明城市“一创带多创”的作用,统筹推进国家海绵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联动创建。坚持多点齐创,遂宁市把社区作为城市“大文明”的基础细胞来抓,实现工作在社区安排,问题在社区解决,要求在社区达标,民意在社区提升。
社区关系着每个小家庭的幸福,体现着城市的大美。近年来,社区市民学校实现全覆盖,全民文明礼仪培训体系广泛建立;社区“周末一家人”“楼院群言堂”“小区百家宴”三大活动常态开展,“文明家庭”“孝老爱亲之星”等评选持之以恒,使居民受到了良好的文明熏陶。
改变不止发生在城区,在船山区仁里镇罗家桥村,村里曾流行多种不良风气。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组的引导下,罗家桥村制定了46条村规民约,设立红白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对全村婚丧事宜进行报备监督,对邻里纠纷及不文明行为进行调解纠正。
坚持全面创建
在全市形成文明良好风尚
文明城市创建千头万绪,遂宁市始终抓住了人与城两个重点,创建文明城,培育文明人。
一方面,遂宁市始终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开展“四立四行五融入”创建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将立志、立德、立言、立信“四立”和志愿行动、慈善行动、希望行动、文明行动“四行”融入思想建党过程,融入依法治市实践,融入文明城市创建,融入国民教育,融入行业管理。
另一方面,遂宁市以“五城建设”为抓手,建设文明城:围绕绿色之城,打造遂宁城市景观系统;围绕慈善之城,建成108家慈善超市、350个“道德银行”;围绕文化之城,全面推进文化提升行动,促进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围绕服务之城,积极搭建信息、创业等七大政务服务平台,整合政府服务热线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围绕法治之城,大力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如今的遂宁,随处能感受到文明新风徐徐吹来。
坚持全程创建
让文明创建步入良性轨道
“创建工作贵在过程,重在积淀,遂宁强调的是常态化和长期性。”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颖认为,要使创建活动持续惠民、为民谋福,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科学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使文明创建工作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轨道。
完善责任机制。遂宁市将船山区、安居区和市直两园区作为创建工作属地管理的实施主体,构建了10个创建分指挥部和4个实施主体的“10+4”创建责任体系,实现无缝对接。
如何将城市管理中每一项细小事项都落实到人头?遂宁市采用了“大城管”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清扫保洁、文明劝导、城市执法三支队伍联合上阵,在街面形成无处不在的文明监督力量,让城市面貌不断亮化、美化、净化。 (据《遂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