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还会被《乡愁》打动
陈淡宁
       近日,90岁的台湾诗人余光中连同那首著名的诗《乡愁》,忽然在朋友圈刷屏,但点开后,大家看到的都不是好消息:这位老人因脑中风,于14日在台湾过世。
  余光中的去世是突然的。今年10月23日,台湾中山大学还为他庆祝过九十大寿,当天,余光中谈兴极佳,大家担心他劳累,想搬张椅子给他坐,他还摇手表示不用,站着说完全场。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余光中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网上,“乡愁,终于不再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您与母亲相聚了”、“您虽然去了那头,但您的诗永远的留在了这头”……网友的留言、评论,不约而同地都紧紧围绕着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乡愁》。
  写于1972年的这篇诗作,在穿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之后,为何依然紧握人心?
  《乡愁》为何打动人心
  就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52年他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7年后获得了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之后,他在台湾多所大学任教,1974年至1985年期间,还到香港中文大学的中文系教书,之后又回到台湾,在大学的讲台上继续授课。
  但更多人了解他,是因为他的作品,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而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乡愁》。
  在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余光中:逍遥游》中,余光中曾提到,写这首诗,只花了20分钟,但撰写的力量却在心里积蓄很久,甚至可以说贯穿一生。
  而《乡愁》之所以引发那么多共鸣,在浙江大学教授江弱水看来,根本原因之一是“乡愁本身就是人类最古老且最深厚的感情”。
  江弱水与余光中交往30余年,在上世纪90年代就编选了五卷本的《余光中选集》。
  “他用最精炼的方式,最浅白的语言,把母亲的形象与故乡联系在一起。就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最简单的往往也是最直击人心的。”江弱水说,《乡愁》里,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
  正是这样的诗,才成为真正的时代之作。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它更好地表达出那一代人的感情。
  这首诗既有时间的流逝,“小时候,长大后,现在”,又有国家的梳理,“我”越走越远,而那个“故乡”越来越大,从母亲,到家乡,再到大陆。
  江弱水认为,尽管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不同的乡愁,也许有年轻人无法体会《乡愁》里“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那种情境,但在工业化时代,乡村的改变使得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他用诗与散文
  深度挖掘中文的美感与潜力
  “当然,余光中先生的成就远远不止于此,”江弱水说,“他用诗与散文,不断地对中文的美感与潜力做着深度的挖掘。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
  余光中是一个对汉语有贡献的人。
  这一点,也是文学圈内很多人的共识。他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气度和他一向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有关,他曾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曾勉励年轻人:“要了解几样东西,第一就是中国的大传统,诗经里来的大传统;第二是小传统,‘五四’以来的小传统;如果有第三条的话,就是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据《钱江晚报》
当前:A3(2017年12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