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离世,乡关何处寄乡愁  
封寿炎
       12月14日,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先生在台湾病逝。消息传出,华语文化圈里,人们追悼、纪念。
  一首《乡愁》,使余光中的名字传遍华语文化圈。每当炎黄子孙心中涌起家国之思、追问乡关何处,这位华发如雪的清癯老者就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他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一个标志,他的离世似乎标志着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渐行渐远。
  读过《乡愁》的人很多,但不知道真正理解《乡愁》的人有多少。如果没有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没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刻体认,缺乏深沉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恐怕很难领会到它的字字千钧、意象深沉。中华民族顽强而澎湃的生命力,源于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她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无远弗届,哪怕是浪迹天涯、漂泊四海的游子,都能感受到她的召唤,在这种文化母体里找到精神家园,安顿自己的情感和心灵。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迁居香港,次年赴台湾。在创作《乡愁》的时候,他已经离开祖国大陆20多年了。如笔者一样生活在开放年代的后辈,已经很难感受那种日夜煎熬的思乡情切,却曾经目睹长辈们久别重逢的肝肠寸断和欣喜若狂。笔者的家乡是广西最大的侨乡,两位堂伯父都于1949年迁居台湾。1989年,他们第一次重返大陆。阔别四十年之后,白发苍苍的兄弟姐妹终得相见。那种抱头痛哭、大恸大喜的场景,如今回想仍然历历在目。回到家乡之后,白天他们四处走动,逐一寻访故地故人;晚上就和族人聚集在一起,彻夜长谈。《乡愁》这样的诗歌,饱含着他们这一代人多少思乡之情、望乡之泪。
  如今,借助发达的通信和交通,“地球村”的居民早已“天涯若比邻”。然而,真正能把人们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文化仍然是一条根本性纽带。只要仍然传承着共同的文化根脉,共同体认着中华文化这一文化母体,那么无论是一湾海峡,还是政治、历史和现实的阻隔,都遮蔽不住人心思归,都无法抵挡两岸血浓于水的召唤。
  几十年来,两岸交流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邓丽君的歌曲、琼瑶的小说、侯孝贤的电影,以及以综艺节目为代表的台湾电视节目,都在大陆流行。在严肃文化领域,台湾的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包括余光中先生的文学创作,都在大陆获得很高评价,对大陆的相关领域产生影响。当然,台湾文化的源头毫无疑问是跟祖国大陆共享的中华文化。哪怕是时髦新潮的周杰伦,他低吟浅唱的《青花瓷》《发如雪》里面,不也摇曳着风雅中华的一缕情丝吗?
  最近10多年,余光中先生极力维护中华文化。他说,如果将文言文抛弃不用,“我们将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余光中这种坚守的背后,既有拳拳的赤子情怀,也有深沉的文化忧思。如今,他已离去,唯愿他留给我们的“乡愁”可以照亮一条前路。 据《光明日报》
当前:A3(2017年12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