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脱贫攻坚显身手
——第五届四川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李君有个“脱贫梦”
本报记者 胡桂芳

   

李君(图中)和村组干部群众在一起   

       12月14日,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作为第五届四川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接受表彰。面对掌声和荣誉,这位年仅32岁的村支书内心更加从容笃定。
       表彰大会一结束,他就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因为县里的干部和村民还等着他回去开会商讨规划园区发展的问题。“这份荣誉背后是更为重要的责任和担当,我会继续把村里的事情做下去。”16日晚,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上了李君,谈到获奖后的感受,他如是说。
       “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四川首届十大扶贫好人”“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被多层光环笼罩着的他如今最想做的事依旧是“帮助更多的困难家庭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我要回村,我要改变这里”
       今年9月,李君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他以《青春无悔,农村有梦》为题作了一场报告,收获了无数掌声和感动。
       2007年,大学毕业的李君成为了一名收入不菲的白领。汶川地震时苍溪县是重灾区之一。亲人抱头痛哭的场景,至今令他揪心。那个时候他第一次萌发了回乡的念头。此念一出,立即引来全家人的强烈反对。
       李君深知家人的良苦用心,但还是说服父母和女朋友回到了村里。2008年底,李君回到村里当上了村主任助理。2010年,村“两委”换届,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25岁的他成为全县最年轻的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
       彼时的岫云村,跟外界相连的仅有一条泥巴路,遇到下雨天就寸步难行, “修路是大家都关心的。”但是,修路需要巨额资金,钱从哪里来呢?  
       “没有钱,我来找!哪怕是讨口要饭,我也要把路修通!”会上,李君拍着胸脯给全体村民打包票。接下来的半年,李君四处“化缘”找钱。功夫不负苦心人。李君终于筹集到85万元资金。加上国家通村公路的配套资金,那年底,岫云村三条长达6公里的水泥路修成了。
       路通的那一刻,李君哭了,家人哭了,村里的很多人都哭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了修通村道路,李君付出的艰辛他们心里最清楚。
       ◎磨破嘴皮为村民找城里“亲戚”
       路通了,但关键是要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李君满脑子琢磨的都是怎样才能把漫山遍野的生态资源变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入。
       了解到城市消费者对农村的生态食材需求旺盛,李君赶到成都,开始了他的“远山结亲 以购代捐”计划。那段时间,他一家一户按门铃、敲铁门,一遍遍地向人们推销村里的生态农产品。
       “让捐助者有回报,让受助者有尊严”。李君的“远山结亲·以购代捐”计划,让村里的生态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城市,村里的老百姓有了内生动力,众多城市家庭和企业也得到了实惠。
       接下来的两年,为了持续开展“认购”活动,李君每个月都要往返成都和村里好几趟。李君开始思考怎样更好地解决“农产品稳定上行”的问题,岫云村又要怎样才能长久地走出去?
       为了创新“岫云村脱贫模式”,他把扶贫餐厅开进成都闹市。2016年3月,一家来自大山深处的餐馆——“岫云村·汤馆”在成都锦城大道旁营业了。短短一年多时间,原汁原味的山村风味征服了不少追求独特味蕾的人们。这家餐厅实现了城市消费需求和农村生产需求的无缝对接。
       如今的岫云村,已实现整村脱贫。“岫云村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李君说,接下来,村里还将继续根据实际主抓“小农经济”,保障生产出优质的生态农产品,结合线上线下运营,进一步打造岫云村品牌。
       ◎帮村里又敲定了一件大事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君6分钟的主旨演讲,让大家看到了互联网在脱贫攻坚及助农奔康方面的大作为。而就在他结束会议离开乌镇之前,成功签下了一笔500万的融资,这也是独立运作岫云村“年华猪”品牌的第一笔融资。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让中国亿万的小农户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也真正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衔接。”李君说,岫云村应用互联网思维解决了产业扶贫的同质化问题,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了农产品品质问题,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让岫云村的品牌和农产品实现了高价值。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在此次主旨演讲中,李君还谈到了岫云村借助互联网实现整村脱贫的历程。这些年,李君把岫云村以及周边村子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打造“岫云村”品牌,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发展,老百姓按需生产,实现了长效脱贫。

当前:B1(2017年12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