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在脱贫奔康新高地
——南江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纪实
苏伟
       四川省南江县围绕2018年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县“摘帽”目标,充分发挥党建助推脱贫关键作用,坚持党建“主业”与扶贫“主责”相统一,把基层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的“红色引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犹如一面面鲜艳的旗帜,引领贫困群众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强队伍,脱贫有了“主心骨”
       在交流村级班子建设经验时,南江镇党委书记辛勤深有感触:“在县委组织部的关心支持下,全镇19个村的‘两委’班子凝聚力都显著增强,好‘班子’对脱贫攻坚起到关键引领作用。”
       南江县以县乡换届为契机,把最优质的资源和最重要的力量下沉到村级组织,由帮扶单位精心遴选后备干部、年轻干部和熟悉农村工作的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或村主任助理。目前,全县有70多名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活跃在脱贫攻坚一线。
       有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引领,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积极性迸发。东榆镇战斗村村民陈建志返乡创业,流转约67公顷的土地种植水果,通过参加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村级后备人才干部专修班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如今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组建了技术团队,为当地群众提供免费技术指导。他说:“我个人和家庭收入的变化,得益于在村级后备人才专修班的学习,也得益于镇村党员干部的帮扶和支持。”
       新机制,帮扶有了“好载体”
       今年8月,南江县村级后备干部专修班正式授牌升级为“巴中村政学院”。到2018年,将培养村级后备干部600余人,让每个行政村都至少有1名经过专业培训的村级后备干部。
       村级干部培养机制的创新也带动脱贫模式的转变。全县多个乡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扶贫模式,成立合作社。公司提供种子、技术,农户自主管护,每亩年保底收益。这样收益机制不是个例,八庙乡普照寺村的群众最有发言权。村民陈甫柏就开始享受到“本本”带给他的“新活法”,收入大幅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房屋产权证和集体资产股权证这些原不在意的“本本”现在给他带来很大实惠。“以前土地荒废,现在通过集体资产改革,发展各项产业,不仅让土地得到了合理利用,而且还能增收。”陈甫柏高兴地说。
       扶贫要扶志,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却比帮助农户增加收入更难。但在关坝镇小田村,一个新的党员帮扶机制彻底颠覆了老百姓的旧思维。“只要做了好事,‘乡村道德银行’就按标准积分,积分多了还可以兑换生产生活用品。”村民谢明朗说。今年7月,小田村党支部引入银行管理理念,创造性地开展“乡村道德银行”建设活动,趟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新路子。活动实施3个多月来,原本“等靠要”思想严重的村民精神风貌、道德素养发生了质的变化。
       兴产业,致富有了“新引擎”
       为了解决“农户增收、集体盈利”两大问题,东榆镇桥坝村党支部采取“公司+支部+专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125借羊还羊”的“羊模式”,实现2016年整村脱贫。目前,该村141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共同参与南江黄羊养殖事业。2016年借出种羊268只,年底增加到470余只。村党支部组织农户集体实施羊群保险,降低贫困户养殖成本和风险,大大增强了贫困户的脱贫信心。
       “借羊还羊”的精准脱贫新模式,在南江县84个贫困村、1300户贫困中得到全面推广。“借,就得随时想着怎么还。”巴中市副市长、南江县委书记刘凯感叹,过去扶贫靠“送”,如今脱贫谈“借”,一字之变,“借”出了扶贫新思路。
       在长赤镇晓钟村,贫困户杨家无刚刚在自家果园里栽种了“苍溪脆皮梨”,谈起家庭家庭收入情况,喜从心来。从2015年到2017年,收入从6000元涨到60000元。杨家无表示,“这一切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挂联我家的县级领导每月都坚持到我家,帮助我家解决具体困难。”
       这些只是南江县抓党建、兴产业,助脱贫的一个缩影。在赶场镇白马村,通过村两委班子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全村家家有产业,户户有积蓄,村民都过上了幸福生活。在南江镇金碑村,通过实施“挪穷窝、换穷业、斩穷根”党建促脱贫活动,村里建起了电商服务点,村民养的土鸡、生态猪等销往全国各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前:A2(2017年1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