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女排精神”
胥 波

       去年夏天,大姐在我们家组建的群上说“女排精神”也是老妈特有的,我深表赞同,也勾起了许多回忆。女排精神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改革开放刚启,中华大地百废待兴。人民日报刊文《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向国人发出动员:万众一心,艰难总能克服,梦想终将抵达。女排精神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1978年4月,是我们家最不幸的日子。我父亲,因家庭负担重,去丹巴藏区打工烧炭,积劳成疾患高原肺气肿医治无效身亡。父亲走后,打工挣的钱因治病所剩无几,家中留下的是读初中、小学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带残疾的哥哥,还有年幼的我和1岁多的弟弟。
       80年代初农村土地下户,继父来到我们家,靠着亲戚们的关怀、支持和帮助,凭着一家人的团结奋斗,30多年弹指一挥,我们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家盖起新楼、挖了鱼塘、栽种了果树、公路直通院坝头,儿女们也都成人成才。这些得益于兄弟姊妹不忘初心,得益于大姐这只“领头羊”,得益于继父的辛勤劳动,更得益于母亲的女排精神。
       那是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30多年间,老妈像中国女排一样,也曾跌倒、也有波折,也曾流泪、也有怨言。但她始终用“我就是挑水吃也要在这里把我那些娃儿养大”的精神兑现自己的誓言,忍辱负重,披星戴月,克勤克俭,劳筋苦骨,殚精竭虑,用一个农村妇女柔弱的双肩撑起了我们这个家。我想,只有永不服输的人,才有资格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只有懂得恩情的人,才可以真正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那是一种敢于拼搏的精神。一个家庭,面对多重困难,如何精打细算,如何修旧利新,如何融洽关系,但即便把这些条件全部加在一起,也无法抵消最关键的一条,那就是敢于拼搏。老妈不相信奇迹,也没想过创造奇迹,只相信诚实守信地做人,持之以恒地奋斗,永不放弃地坚持,吃苦耐劳地面对。拼搏精神是什么?就是我们敢于向强大对手亮剑的豪情、是我们逆境中一步一步永不停歇的追赶,是我们在成功时善于警醒和勤于反省的自励。
       那是一种精诚团结的精神。女排的战绩,积淀着集体的力量;老妈的精神,隐含着团结的血统。她“做人大气、处事大方、火炮子性格、善于融洽关系”的优秀品质得到村里人公认。当物质主义冲刷着时代、利益至上拷问着心灵的今天,包容、理解、团结,每个团队尤显重要,每个家庭更是弥足珍贵。
 感谢母亲,感恩家人。我将永记为我们带来精神力量的女排精神。
当前:B3(2017年1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