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家门口的机耕道
去年中秋节,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看爷爷奶奶。汽车在宽阔的公路上疾驰,就要到家了,一块醒目的 “川西旅游环线” 招牌映入眼帘。听爸爸说,奶奶家门口的公路现在已经变成省道了,而且成了旅游环线。那条连接公路通向奶奶家的机耕道怎么样了呢?
2岁以前,我是在乡下的奶奶家度过的。奶奶家离公路有100米远,一条2米多宽的机耕道连接着公路,连接起奶奶家、二奶奶家、三奶奶家等十来户人家。沿着机耕道,一条小溪静静地流淌着从山上下来的泉水,大人们在溪边洗衣、淘菜,小伙伴们则在小溪里捉鱼弄虾。那时的机耕道,坑坑洼洼,满目疮痍。一道道沟壑,满载着过往行人和自行车留下的深深的印迹。雨天,沟壑里会积存雨水,车子一过,溅人一身的泥浆。路面溜滑,道路泥泞,那些挽着裤脚,迈出前脚迈不出后脚、脚趾抓地很紧的村民,稍不注意就会摔得个人仰马翻。晴天,机耕道上尘土飞扬。那些赤着脚、挑着担的农民,脚下不时被石头硌得生疼。那时的机耕道“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包浆”,是农村贫穷落后的一个缩影。
爸爸妈妈每周都要回奶奶家看我,他们开的是比较小巧的奥拓车,由于路面很窄,几次差点开进沟里。倒车、错车就更难了,技术较差的妈妈每次开车都很紧张,浑身冒汗。那时的机耕道是司机们痛苦的记忆。
5岁那一年暑假,我回奶奶家。惊讶地发现,机耕道变宽了,路面铺上了厚厚的炭渣,再也不怕下雨路滑了。原来,这是爷爷带头发动机耕道旁的几户人家自己铺筑的。顺着机耕道,我仿佛看到了爷爷、二爷爷等长辈们倚着门框,盼着在外工作打拼的孩子回家的身影;仿佛听到了他们的声音:孩子,路变宽了,开车不用紧张了。奶奶家院子离机耕道还有30米,被几丛竹垄、几棵大树阻隔。我家的汽车开不进院子,只好寄放在别处,爷爷常常为汽车的安全着急,睡不好觉。那时的机耕道,满载着浓浓的亲情。
我小学还未毕业,成都市政府统筹城乡规划,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奶奶家的房子拆了,机耕道上连接的几户人家都拆了,纷纷搬进了镇上政府统建的楼房,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如同喷张的血管,延伸到家家户户、各户人家之间,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大路、楼房、轿车,与周围的农田融为一幅自然生动的水墨画卷。
如今,奶奶家门口那条满载着乡愁的机耕道,如蜿蜒的长蛇,游走在村头村尾、田间地头。平整的水泥路面,仿佛在诉说政府的关怀,农村的变化……
成都七中万达
高三3班 赵庆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