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抓好教育扶贫攻坚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专访四川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世宏
本报记者 贺贵成
四川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扶贫的战略部署,重点针对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贫困群众的教育需求,从学校硬件建设、贫困学生资助、民族地区补短板、中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下足绣花功夫,大力推动教育扶贫出成效,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记者:在抓发展规划工作时,是如何理清工作思路的?
朱世宏:我们确立“治愚、扶志、扶智”的“一治两扶”方式,坚持方向精准、区域精准等“七个精准”,加强教育扶贫总体规划,形成“1+1+6+N”(一个《四川省教育与就业扶贫专项方案》,一个《四川“十三五”教育脱贫攻坚规划》,基础教育巩固提升计划、就业创业能力培育计划等六个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专项方案计划,N个教育扶贫项目实施细则)教育扶贫方案。摸准全省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情况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21个市(州)、160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贫困学校数据库,每年两次动态管理,确保“精准建档、精准入户、精准录入、精准施策”。
记者:在抓工作重点中,你们是如何集中力量做好攻坚工作的?
朱世宏:我们聚焦重点区域,把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作为教育扶贫的重点区域,有针对性地把人、财、物重点向这些县倾斜,保证“摘帽县”时教育同步达标。截至目前,全省88个县(市、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其中45个县(市、区)已通过国家认定。聚焦重点学段,重点聚焦义务教育和中职发展教育,实现乡乡有标准化中心校;支持贫困地区改善中职办学条件,增强学生就业能力,通过就业解决贫困传递问题。聚焦重点人群,把全省59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作为教育扶贫的重点对象,通过建立完善资助体系、发挥教育扶贫救助基金作用,让贫困地区学生能上学、上得起学。
记者:在抓硬件建设中,如何改善办学条件?
朱世宏:把教育扶贫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统筹“全面改薄”、薄弱高中改造、标准化食堂建设等项目。截至目前,我省“全面改薄”累计投入160亿元,占规划的65.34%;分别开工、竣工校舍建设742万、643万平方米,购置设备30亿元。2014年以来,我省累计安排省级资金12亿元,支持老少穷地区修建教师周转宿舍3万多套。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结合“光网四川工程”等重大项目,将“三个课堂”连接到88个贫困学校,全省实现中小学校接入互联网达到95%,10.8万个班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538.5万学生实现人人通。
记者:你们在抓学生资助时,如何解决就学困难?
朱世宏:我们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为重点,建立起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确保贫困家庭学生通过资助都能上学。据实免除74万元在园幼儿保教费,为779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为122万贫困家庭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为44万高中生、81万中职学生免除学费、提供国家助学金。2016年秋季起,对新入学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本专科生每年补助学费、生活费4000元直到毕业。
记者:在抓短板建设方面,是如何做到缩小发展差距的?
朱世宏:我们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断缩小民族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教育差距。推进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大小凉山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2014年至2017年累计投入50亿元,支持凉山州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截至目前,已开办幼教点3363个,设立教学班4186个,选聘辅导员8370名,招收幼儿12万余名。实施藏区千人支教十年计划,制发《关于实施藏区千人支教十年计划的意见》。推进实施“三区”人才支持教师专项计划,每年选派1000多名优秀教师到“三区”支教。2013年起,累计安排资金2.91亿元,保障高海拔民族地区115万多名义务教育学生温暖过冬。
记者:在抓中职发展工作中,如何增加就业机会?
朱世宏:深入推进“9+3”免费教育,优化调整招生学校和专业,每年招录藏区、彝区学生近1万人;通过推荐就业、到高职院校就读、藏区事业机关招聘等方式,帮助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93%,超额完成95%的目标。加强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指导推动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等4所民办高校通过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培训等方式,对口援建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阿坝中职校;制定完善《省际合作职业教育扶贫方案》,启动“东部—四川”省际合作职教扶贫五年计划,争取广东、浙江、山东三省对口支援我省13所贫困地区中职学校。
记者:在抓教师培养方面,如何提高育人质量?
朱世宏:实施老少穷地区“省属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和“特岗计划”,扩大“四川省免费师范生计划”培养规模,从每年2000名增加至3000名,新招聘“特岗教师”3548名。加强教师培训,面向乡村中小学、幼儿园遴选42个“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县和64个“国培计划”幼师国培项目县,2016年培训教师11.6万人。
记者:你们将如何发挥高校扶贫的优势作用?
朱世宏:我们制定《关于发挥高校优势开展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全省75所公办高校全面参与88个贫困县对口帮扶,681个党组织、9148名党员参与精准扶贫。发挥智力优势,提供专业人才支持。发挥科技优势,助推产业发展升级。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围绕贫困县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帮助美姑、雷波等40多个贫困县做好农林牧业、种植养殖业等产业对接和产业规划。发挥育人优势,帮助群众创业就业。帮助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建设科技类培训专业,与贫困地区职校共建劳务培训项目。发挥专业优势,支持社会事业发展。2016年组织高校到贫困县开展支教支医支农等志愿服务项目110余项、参与人数5400多人次,直接投入27187万元,建设项目187个,引进公司(企业)4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