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全国“两会”闭幕第二天,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师生一行26人,在名誉校长雷原的带领下,携新版《宪法》百余册、《学思录》《师道》等国学书籍2000余册、师生的书画作品百余件,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昭觉县,走村入户进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互动形式,宣传“两会”精神,考察收集当地民俗风情。
◎行千里入乡村 文化扶贫助振兴
3月22日上午,师生一行来到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一座座充满民族特色的新居映入眼帘,白色砖墙、青瓦屋顶的彝家新寨整洁美观,平整干净的水泥路蜿蜒至家家户户。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吉地尔子家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来过的地方。吉地尔子回忆起当时情景依然激动不已:“没想到习总书记会到凉山自治州,会到我的家来,做梦也想不到。我非常高兴和激动。总书记是真心扶贫攻坚,我们也要勤奋苦干才对得起总书记的关心。”
离开火普村时,师生们将400本《师道》《学思录》书籍和十余本新版《宪法》赠予村委会,希望将来能建一个村图书室,让村民们有地方读书,多学习知识,建设乡村文化。
当日下午,师生一行来到解放乡中心小学,为在校师生送上《学思录》和《师道》。从解放乡中心小学出来,师生一行又赶到三岔河乡中心小学校,向学校赠送“中国梦”“实干兴邦”等习近平总书记语录的书法作品。
3月23日,师生一行又深入到昭觉县三岗乡,送出《师道》《学思录》书籍300余册和10余件优秀书法作品。
◎重民俗传国学 资源人才齐上阵
在火普村,村支部书记吉色次哈告诉师生们,今年,火普村将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这里自然条件独具特色,村庄常年笼罩在白色的云海中,夏可避暑,冬可赏雪,秋天一片金黄,村里准备打造两户彝家乐。雷原表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将利用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为火普村下一步的旅游发展、乡村文化建设作贡献,同时,还将帮助彝家同胞们宣传绿色养殖、传统的腌腊制品及土豆种植等农副特产品。
在三岔河乡中心小学校,得知学校极其缺乏艺体方面人才后,雷原告诉土比尔吾校长,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是培养艺体方面人才的学校,今后将通过组建志愿者队伍、派送师生支教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口的教育文化扶贫计划,支持该校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传播国学思想,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办学宗旨中很重要的内容。在三岗乡,师生们现场为大家讲解国学文化。而此行考察了三岗乡彝族文化后,学校将加大昭觉县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有利于传承保护具有特殊性、代表性、典型性的彝族民俗文化。
◎精准脱贫谋发展 彝族山乡在变化
彝族山乡在变化,彝族山乡的人也在变化。
阿重史布是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文化经济学院一名优秀的彝族大学生,来自昭觉县山岗乡。他主动申请参加了此次活动,对所见所闻,感触颇深。他说:“我是大凉山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来到我的家乡,关心彝区的父老乡亲生活,关心彝区的发展,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
阿勒尔直,火普村普通村民。他的孩子在精准脱贫政策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家庭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他说,以前房子都是土房,自从国家扶贫建档立卡以后,房子变好了,道路修好了,孩子读书也有了地方。对这些变化阿勒尔直心存感激:“卡莎莎!(彝语谢谢)。”
额其尔且,解放乡中心小学校长,他说,看了有关“两会”的新闻报道,教师们很受鼓舞,纷纷表示,要以更努力的工作来回报社会,用热心暖化孩子们,用爱心呵护孩子们。他说:“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对未来生活有理想有梦想,将来都能成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吉色次哈,解放乡火普村书记,他说:“这次‘两会’顺利闭幕,特别是习总书记又当选了国家的主席,我们都很高兴,我们大凉山人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早日把大凉山所有的贫困帽子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