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偕习传薪火 自信自强育栋梁
——探访全国文明校园西南民族大学的创建秘诀
本报记者 王丽

        开栏的话

        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进一步推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在全国大中小学广泛深入开展,去年,中央文明办会同教育部评选出了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四川省21所大中小学上榜。
        这些学校“以文明立校”,学生“以美德立身”,因校而宜,展现了当代教育的良好教风、学风、校风;也展示了学子求学爱学、自信阳光、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即日起,本报推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川省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巡礼”专栏,集中展示这21所文明校园的风采,宣传推广他们的创建经验。

 

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

        去年11月17日,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公布,西南民族大学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所高校荣耀上榜。是什么原因让西南民族大学成为四川省唯一上榜的高校?又有哪些特色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西南民族大学校门,去探访这所学校在全国文明校园创建之路上的成功秘诀。
        开辟思想政治教育
        “新渠道”
  秉承“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校训,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思政教育方面,学校做出了一系列尝试与推广,让原本枯燥无聊的思政教育工作不仅“活起来”,而且“火起来”。
  学校结合各民族大学生特点,设计富有民族高校特点的实践教学主题,让思政教科书上的理念和标语不再是冷冰冰的概念,而是让思政课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走出教室,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真正打破了思政教育的校园“围墙”。
  创建网上党建思政园地,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打造以“民小薇(官方新媒体)”“微学工”“青语民大”为主干的思政工作网络集群。
  西南民族大学大三学生、“民小薇”主管欧阳鹏介绍,“民小薇”由来自学校各个院系的100多名学生组成,发布“醉民大”“我来给你说民族”“民族文化大篷车”等话题文章,其中一篇关于新建食堂的微信阅读量突破了5万人次,“民小薇”目前已拥有了12万多名粉丝。
        “在我看来,‘民小薇’不仅是发布学校的一些重要信息,更多的是传递学校的一种人文情怀。”欧阳鹏说。
        打好特色校园文化
        “组合拳”
  3月15日至16日,学校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校内文化建筑设施齐全,学校校园文化总体呈现向上向善向好的发展势头,在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熏陶健康成长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文化育人”功能。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的涵养和传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立项,培育孵化优秀文化成果,基本形成“一院一品”,培育了融合开放的多民族特色校园文化。近年来,文新学院开展“礼敬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藏学学院开展“藏文化和谐之旅系列学术”活动;彝学学院开展“跪乳教育经典阅读”系列活动;艺术学院开展“多彩西南”民族艺术展演活动。“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暨自创作品吟诵大赛”项目荣获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开展‘礼敬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平日里注重学习和诵读经典,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让他们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素养。”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分团委书记王芳告诉记者,为了加强日常的落实,平时的晨读他们也是有考核的,会定期评选出优秀晨读班级。
        汇聚师德师风建设
        “动力源”
  “明确一条底线,传递一份关爱,促进一种融合”,这是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艾尔肯江·库尔班确定的西南民族大学“石榴籽”(新疆籍学生管理)工作坊的工作理念。
  “一个学生从入校到毕业,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牵涉到辅导员的工作,当我们看到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候能独立生活,自主完成学业并找到满意的工作,我们是特别有成就感的。”艾尔肯江·库尔班对记者说。
  在西南民族大学,和艾尔肯江·库尔班一样用心用爱育人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带着感情做工作,把教育人和关心人相结合,把塑造人和服务人相结合,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他们为可以给祖国培养优秀青年学子而感到无比自豪与荣幸。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制定实施办法,完善师德师风建设负面清单,严明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严格教师准入和评聘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当学校成功通过‘国考’,登上文明校园创建的最高领奖台时,所有民大人的艰辛、执着、忐忑和期待,都在那一刻化作收获的喜悦,成为生命中一页闪光的记忆。”在西南民族大学创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总结表彰会上,负责文明校园创建的相关老师如是说,“这就是民大人的‘初心’和‘痴情’,这‘初心’和‘痴情’源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民大文脉,根植于60多年办学沃土,也正是这种淳厚质朴的爱校之情、强校之志,激励着一代代民大人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一往无前。”

当前:B1(2018年04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