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群众 乡韵润心田
——安徽省宣城市乡镇文化站红红火火
利成志
        乡镇综合文化站承载着一个乡镇乃至更大范围的基层文化服务工作。近年来,安徽省宣城市积极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新模式,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推动基层综合文化站职能转变,有效激发了基层文化发展新动力,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扎根基层播种文化
        乡村春晚是新时代新农村凝聚力提升的文化载体。2月8日下午,郎溪县十字镇新和村村委会广场上人头攒动,这里举办了全县首场“幸福新和”乡村春节联欢会。尽管有的演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动作不那么标准,姿态也不那么协调,但由于节目亲近民众和生活,给大众带来的快乐也是很大的。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春晚还将各类扶贫和计生知识穿插在节目中,让乡亲们在享受欢乐气氛的同时还了解了相关政策法规。
        作为承办方的十字镇文广新站站长陈志宁介绍:“乡村春晚的举办既是一场草根文化的盛宴,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行动,我们的节目大多是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演出十分成功。”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中,乡镇综合文化站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市文广新局局长傅广武介绍,宣城群众文化活动以节庆为时间节点在乡镇普遍开展,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都会组织安排文艺演出,节庆文化活动呈“常态化、多样化”发展。与此同时,宣城还开展了文艺下基层、文明创建进社区(校园)、百馆千村结对文艺巡演等活动,每年组织赴基层演出百余场,惠及群众数十万人。
        提升文化获得感
        走进杨柳镇综合文化站,一楼是展览室和乒乓球室,二楼是电子阅览和图书阅览室,三楼是多功能活动室……杨柳镇综合文化站只是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中普通的一员,近年来,宣城乡镇综合文化站各项功能已逐步俱备,并配备专职人员,平均每月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26天。同时,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充分利用文化阵地,融合当地文化元素,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
        泾县琴溪镇综合文化站的图书室,同时也是泾县图书馆分馆。琴溪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胡志祥介绍:“我们全县乡镇和县图书馆已经并网运行,在我们这里借的书,可以在其它乡镇和县图书馆归还,在其它乡镇和县图书馆借的书,也可以在我们这里归还。”群众只要支付80元的押金办理借书卡,就可以一次性免费借阅最多不超过5本图书。
        春耕前夕,在郎溪县姚村乡综合文化站,藏书大概有6000多册,光碟有100多盘,报纸、杂志有30余种,实用的书籍资料满足农民的农技和文化需求,同时电子阅览室也方便群众来上网查询。
        目前,全市有8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111个农民文化乐园,796个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改革激发新动能
        2017年,宣城以郎溪县十字镇文广新站为试点,推动基层文广新站职能转变,开展社会化运营的新尝试。政府通过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包括文艺创作、文艺演出、文化培训服务、文化人才等,弥补当下政府运营人手的不足,不失为一种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十字镇文广新站站长陈志宁介绍:“每年年初,由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根据本镇文化建设和本站现有条件,拟定年度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内容和项目,向社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根据群众实际需求,最终确定购买的具体项目,并及时组织实施。”中心在承接上级文化演出服务配送任务的同时,完成镇级文化演出任务的购买和配送,确保最广泛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教育培训、展播演出等服务。
        为了进一步充实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站)工作人员,解决一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缺口,2017年,宣城印发了《宣城市2017年度“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购买每个岗位1万元/年的标准,购买基层公益文化岗位。据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将继续以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文化岗位的形式补充基层文化工作者,夯实基层文化从业者队伍。必须做到乡镇综合文化站有专职人员管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兼职人员管理。”
        现在,宣城市各乡镇文化站活动开展红红火火。姚村乡红旗村黄家湾村民田征兵高兴地说:“文化站现在是越来越好,大家健身娱乐都有了好去处。”
当前:B2(2018年04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