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牛娜,你或许想象不到,她瘦瘦小小的身体会蕴含如此旺盛的能量———“成都市家庭教育优秀志愿者”“彭州市优秀共青团员”“彭州市三八红旗手”“彭州市磁峰镇社会协商对话成员”“优秀指导教师”“优秀课外辅导员”……曾作为四川省成都市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的她,是彭州市磁峰镇毕马威安康社区中心的专职工作者、志愿者。2008年6月,20岁的牛娜从河南南阳来到四川成为了一名志愿者,10年来,从北川县到磁峰镇,她对这片土地付出了全部的热情,成为了老百姓心中最暖的“小娜姐姐”。

牛娜和孩子们在社区中心里十分快乐
坚守板房的“爱心天使”
“我在家中排行最小,平时父母兄长对我十分宠爱,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人的一生会有什么伤痛,直到那场地震发生后,我才明白,人的生命如此脆弱,有的人需要被帮助,而我,应该去帮助别人。”
2008年这一年,牛娜刚刚20岁,“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的状况让她感到分外揪心,怀着救助受灾同胞尽快脱离困境的想法,牛娜跟随洛阳红十字会前往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踏上了她的志愿服务之路。
到达灾区后,牛娜立即投身到灾后重建的志愿活动之中。在家备受父母宠爱的“娇娇女”,在灾区干起活来丝毫也不含糊。其实,当时的牛娜也只是个大孩子,这个善良的女孩在高强度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迅速地成长了起来。
随着救助工作逐渐趋于平稳,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在一段时间后陆续踏上返程,但是,细心的牛娜对震后灾区的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龄儿童缺乏人员照看的现状,感到了深深的担忧。高度的责任心使牛娜迈不出归家的脚步,她选择了留在北川,决心要为灾区的孩子们打造出温暖的家。
接下来的时间里,牛娜和同伴们一起在桑枣镇茶坪乡建立了活动板房幼儿园,成立了“爱心植苗服务站”,并担任了服务站的副队长。在那里,她带领队员们主要开展关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安抚、辅导等工作,并组织安全教育讲座和夏令营等,尽其所能地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2009年的春节,牛娜没有回家,而是和灾区的孩子们一起在板房里过的年。“这些娃娃有的在地震中失去了家人,有的是留守儿童,还有一部分受伤致残,看到他们因为我们的帮助而逐渐阳光了起来,我真的很快乐。”和孩子们在一起,牛娜感到十分的欣慰与满足。
扎根社区的 “温暖姐姐”
“有人问我,这么多年的志愿服务是图什么呢?当我自身的体会更深刻的时候,我才更加意识到,我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周围,去温暖需要帮助的人,我觉得我值得。”
2010年,牛娜的母亲不幸遭遇车祸离开了人世,经历了失亲之痛的她,对孩子们在成长中遇到的突变有了更深的体会。回家料理事务的牛娜,心中仍有一份放不下的深深牵挂。2011年的新年伊始,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推荐下,牛娜再次出发,独身一人来到了四川省彭州市磁峰镇莲水村的“磁峰镇毕马威安康社区中心”,管理社区中心的运营工作。
磁峰镇属于山区,外出打工是当地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来源,因此 “留守儿童”成为了这里的突出问题。牛娜初到社区中心时,发现这个450平方米的场地由于缺人管理而显得破旧和冷清,“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桌椅器材,也没有组织开展过什么活动,这里的村民和孩子们,太需要文化的滋养和温暖的关爱了”,牛娜看到这样的景象,那股说干就干的劲头又被激发了出来。
没有桌椅没有器材,牛娜就去多方筹备捐助。人生地不熟的她跑了一家又一家,走了一山又一山,在牛娜的呼吁下,爱心企业和社会人士纷纷伸出援手,社区中心的设备逐渐完善了起来。看到硬件基本满足开展活动的条件了,牛娜又马不停蹄地联系各个学校和志愿者组织,请求协助一起开展文化活动。受到牛娜的带动,村民们也纷纷捐物出力,于是,闲置已久的社区中心被重新注入了活力,变得热闹起来。
在牛娜的努力下,如今的社区中心不仅在每周一至周五定时开展“4:30课堂”,辅导下课放学的儿童完成作业,还会在周末开展多项文化活动,美术、阅读、英语、品德礼仪、安全教育……当地孩子的眼界被打开了,文化素养也逐步提高了起来,有的孩子还在英语、作文和绘画等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现在,每天放学后来到社区中心参加“4:30课堂”的孩子都在30名左右,周末则人更多,由于附近村里的孩子们也会赶来,有时人数多达60、70名。看到孩子们都乐于来这里学习,牛娜感到很高兴,但是如此多的孩子主要靠她一人来进行辅导,精力旺盛的牛娜逐渐也有点力不从心了。“好在不少学校和志愿者组织都会定期派志愿者来协助我一起开展活动,大家共同教育辅导这些山里孩子,看到娃娃们一点点地进步,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心中有无以伦比的骄傲。”提起孩子们,提起志愿工作,牛娜总是那么开心和快乐。
在社区中心这么多年,牛娜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她的第二个家。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她都呼唤过无数遍,每一个作业本上的字迹她都认得清清楚楚,这里的老百姓,也早已把牛娜当成了一家人,无论男女老少,见到她都会亲热地喊上一声“小娜姐姐”。
脚步不停的 “抱歉妈妈”
“当我躺在床上无法行动的时候,当我看到有那么多陌生的人为我奔波挂念的时候,我的心中如住进了暖阳。我想,被我帮助过的人,一定也是如此的感受,那么,我做的事情就是对的,这个世界需要爱。”
在2012年去青海开展暑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牛娜因车祸造成骨盆粉碎性骨折,在青海红十字会医院治疗了三个月。车祸发生后,当地政府和群众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帮助,当她躺在病床上看到有那么多人在关心着她时,她的内心深深地被触动了——一个人在无助的时候,被帮助的感觉是如此强烈的温暖。
2015年,牛娜迈入了婚姻的殿堂,从此她的身份又多了一个称谓——“军嫂”。丈夫和她一样,都是河南南阳人,现为青岛某部现役海军。婚后牛娜返回四川继续开展志愿服务,与丈夫从认识至今,他们只见过八次面。
2016年,牛娜升级做了母亲,她坦言这是上天对她天大的恩赐。因为之前的车祸,她的身体内打进了几块钢板,所以生育对她来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在这份恩赐面前,牛娜并没有停下来歇一歇,怀孕期间,她只身在山区继续管理社区中心的工作,并且还承担了更多的志愿活动主持工作。当被问及当时是否会担心身体状况出现意外时,牛娜笑着说:“我相信我的孩子,会和我一样坚强。”其实,这是她的一种宽慰,宽慰自己那份对小生命的歉意。
如今,牛娜的儿子已经一岁五个月大了,每天和当地的娃娃一起在社区中心里快乐地成长着。牛娜工作的时候,儿子就在一边“旁听”,需要给他喂奶喂饭、大小便换衣服的时候,牛娜往往忙得顾不上,就由村民来替她照料。在牛娜的心中,社区中心的孩子也都是她的孩子,而她,需要照顾更多的孩子。
为了理想,牛娜放弃了太多太多,也始终对自己的小家庭感到抱歉,可是,她行进的方向无法改变,山里娃娃们一张张朴实真挚的笑脸,让她坚持走下去,一路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