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外如何建设现代农业园
王蕾

        近年来,不少发达国家日益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将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经济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未来农业必须走绿色化、品牌化和质量化发展之路。从实践经验来看,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不仅能够促进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实现集约高效利用,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还在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民就地安置、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等方面有明显成效。本期让我们来看看国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模式及其土地利用经验。

        澳大利亚
        用途管制规范园区经营

        澳大利亚现代农业园区的平均规模达到两三千公顷,大部分农场实行农牧业生产相结合:一方面,利用农场丰富的牧草资源,发展适于规模化养殖的绵羊、肉牛、奶牛等畜牧业;另一方面,利用农场优质的耕地资源,发展适合于规模化大生产的小麦、大麦、油菜等作物。这种模式实现了资源和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农场的产出效益。
  澳大利亚现代农场配备了多种类、多功能、大马力的生产机械,农业机械化率和劳动生产率极高。不仅如此,以优势农业为依托,澳大利亚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同时,政府严格限制土地用途,并实施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制度。比如:牧场用地只能用于放牧及相关活动,不能种植非本土植物以获利,不能放养他人的牲畜以获利;使用土地要利于环境保护,不能清理土地上原生的植物等。为了加强用地监管,政府还实施了配套管理措施。土地租赁者要每年向政府提交土地利用和改良情况报告,如果报告弄虚作假,政府同样会予以处罚。

        德国
        土地流转建成生态园区

        在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卡施泰特农场里,不足50名员工管理经营着近3300多公顷土地。4名员工通过自动转盘式挤奶台可同时给60头牛挤奶,并对牛粪和废料等进行特殊处理,产生沼气用于发电,再出售给国家电网。
  当今,德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走在全球前列,其主要农产品包括牛奶、肉类、谷物和甜菜,另有少数地区种植蔬菜、果树等。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德国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高效生态特色农业,如畜牧养殖业和葡萄、小麦、大麦、玉米、牧草等种植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特别是该国构建了农业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减少并逐步淘汰农药、化肥的使用,积极推广有机肥耕作法,生产绿色健康食品,发展生态农业。
  为建设生态规模化农业园区,德国加大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比如:德国颁布了《农业法》和《土地整治法》,通过群众自发、整村推进、政府主导等模式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使土地集中连片。同时,德国鼓励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行流转,对购买土地的农场提供政府低息贷款,对出售和出租土地的农民给予现金奖励和贷款支持。此外,为了鼓励规模经营,德国政府对不同规模的家庭农场给予不同利率、不同期限的贷款支持。
  在此基础上,德国大力扶持农业经营主体。比如:该国对农业企业实施了特殊的信贷管理政策,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并通过补贴、资助等方式扶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合作社用税后利润进行投资的部分免征所得税,农业企业、合作社还可以免交营业税、机动车辆税等。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德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以及规模化经营的形成。
        日本
        政府扶持建设农业公园

        日本土地资源紧缺,农业生产先天优势不足,农民弃耕情况突出。为此,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农业发展,其现代农业园区也在这种环境中得以快速发展。日本的现代农业园区,多数在政府兴办的大型农场内,如观光农园、农业公园、体验农园等,以展示示范和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将游览与生产有机结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日本的观光农园大多处于城郊,主要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打造一些名、特、优、新作物园,如樱花园、梅花园、苹果园等。农业公园则按照公园的经营理念,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有机结合起来,具有生产、科普、旅游和休闲等多项功能。据统计,日本农业公园的总面积大概占全国农业用地的50%。
  此外,日本还颁布实施了《农山渔村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推动绿色观光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要求都府县及市町村制定基本规划,发展休闲旅游经济,国家需协调融资,确保资金的融通,从而规范绿色观光业的发展与经营。
  总体来看,日本政府对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采取的是政府扶持型模式,在法律框架和制度设计下,通过税收、补贴、公共产品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着力实现农业产业、区位布局、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
        (据《中国国土资源报》)

当前:B4(2018年04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