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编辑还有用武之地吗?
杨 仑
写作是语言的精髓、文化的灵魂,与1和0组成的数据、单词和符号组成的代码看上去格格不入,灵感、直觉和纯熟的语言训练诞生的产物,怎能由数据和代码组成呢?但在AI席卷各大行业的浪潮下,写作也无法独善其身。
近日,某电商平台推出了名为“莎士比亚”的AI写作系统,一秒钟可以“写”出千条文案。业内人士戏言,终于轮到编辑“下岗”了。AI+写作真能发挥出这么大的魔力吗?
☆别慌!
“莎士比亚”是款“文案处理器”
据该电商平台发布的新闻稿称,这套系统在借鉴传统NLG(自然语言生成)和语言模型方法的基础上,基于该平台自身在商品标签和搜索数据库层面积累的大数据,从句子层面做结构解析、训练模型和语言生成,从而能够一秒钟“吐”出千条文案,并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自主选择各类行文风格。据介绍,该系统还能根据用户对文本的选择实现机器算法的优化。
该系统负责人表示:“传统人工创作费时费力,尤其是电商平台‘大促’期间,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商家修改页面时往往捉襟见肘。这套系统就是为了极大地赋能商家,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逐渐实现机器写文案、系统排版页面。”
显然,这套系统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商品文案写作,离写诗、做文章这些人们想象中AI写作还有很远的距离。“事实上,AI技术应用于写作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拓墣产业研究院分析师林贞妤表示,“AI写作需要输入大量某特定类型的文章数据,进行机器学习训练,付出包含时间和金钱的训练成本,才能让AI学会某一类文章的写作模式。”从某种程度上看,该系统更像是丰富的文案数据库,可以根据不同的风格,向用户推荐更适合该商品的文本。
☆有局限:
只能在特定领域“展神威”
近年来,在消息新闻写作、报告类数据采集等方面,AI写作有了不小的收获。2007年,美国一家公司就推出了新闻编写软件,用于撰写财经类和体育类新闻稿件。只要导入最新的数据,每分钟最快可生成2000篇报道。近年来,我国媒体也陆续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闻写作。
林贞妤表示,要让AI学会写作,必须要锁定某个特定应用目标,进行大量资料搜集和模型训练;训练范围拉得越大,则训练的成效与精确度往往会越差。“因此,目前AI技术只能在风格类似、词汇量使用范围较小的领域完成文本生成,比如天气预报、财经新闻等内容,AI可以很好地输出相关报道和消息。但对于那些风格具有创新要求、情感描述丰富的文章,AI就无能为力了。”
☆待进步:
现阶段只是“不懂装懂”
“现阶段,我们使用较多的还是NLG技术,以该平台人工智能系统为例,它套用了大量数据积累下来的模板,而且最终还需要人工参与对其进行校正。”清华大学苏研院大数据中心主任林辉表示。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现阶段只是“不懂装懂”。“这和我们的语音处理方式一样,机器通过大数据分析,学会了某些词汇、字句可以连在一起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出来的内容,只是让人看上去认为机器已经了解了其中的含义,但事实上机器并不知道。”林辉说。
林辉介绍,受技术的限制,当下的人工智能+写作整体还比较初级,一方面需要人力的参与;另一方面,机器在自然语言处理、理解方面都还存在着障碍。从目前来看,AI写作的主要目的也并非是替代人力,而是作为人的助手,协助人们处理一些繁琐、重复的劳动。有新闻学系教授也撰文表示,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将是有明确规则的智力劳动,但在新闻领域,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需要创造性思维的部分,将是人类进一步深耕的领域,这是机器所无法取代的。
(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