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后去世捐器官是爱心反哺
谢晓刚
        “他活着的时候有这么多人帮他。如今他走了,我们觉得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回报社会,就想到捐献他的器官。”尽管眼里满含不舍的泪水,杜女士还是坚定地告诉器官捐献协调员,“这样既可以给别人生的希望,又能让振华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延续。”5月4日,46岁的周振华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家人选择捐献他的器官和组织。(5月7日《南昌日报》)
  在这个充满爱和善的社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来都不缺现实的佐证,“他生前得到许多人帮助,如今我们也要感恩社会”,周振华的事例便是典型的一例。
  4月14日晚上11点,周振华骑电动车发生意外,被送入医院抢救。治疗期间,每天的医疗费就像大山一般压在妻子杜女士的身上。无奈之下,杜女士选择了上网求助。出乎她的意料,网上有3688名未曾谋面的爱心人士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这让一家人感动不已。然而不幸的是,周振华最终未能苏醒过来。妻子杜女士最终选择让丈夫捐献器官,既能给别的患者活着的希望,又能让丈夫的生命在这种爱心反哺行为中得到延续。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曾经给予周振华夫妇帮助的爱心人士,并没有图他们的任何回馈,仅仅是出于对这个因巨额医疗费陷入困境的不幸家庭的爱心相助。然而,对于这对夫妻来说,面对巨额的医疗费,有过绝望,有过无助,但社会众多好心人的相助,不仅扫除了他们心中的阴霾,而且给他们带来了难以言表的感动。就是这份感动,才有了周振华妻子产生捐献丈夫器官的举动。
  由此可见,当别人遭遇危难,社会大家庭发挥协同作用,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行为,该出手时就出手,无疑将会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城市品质注入无穷动力。虽说奉献爱心是不需要回报的,但爱心不应只是“单行道”,也需要良性的“双向流动”,这样“让爱生爱”,就能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如周振华夫妇般亟需救助者并没有任何能力帮助他人,虽然他们也很善良,但我们等不到看到他们的善行,这个时候,我们社会也应该义无反顾地帮助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汇聚更多的社会正能量,才能让爱心之路延伸得更远,更加宽广。
  今天,我们之所以被这一则无偿捐献逝者器官事件所感动,并为之点赞,就是希望这种行为能够“点亮”全社会,让每个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随时随地为那些有需要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
  我们相信,爱心能传递,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用行动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呵护道德、激发良善,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得到帮助,我们的生活才会处处充满温情。
        (据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当前:A4(2018年05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