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请客风”,助推乡风文明
长宁县文明办副主任 熊丽萍
        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一些陈规陋习有所抬头,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等事宜的操办方面,出现了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请客送礼之风盛行。
        笔者通过深入四川省长宁县乡镇、村社调查发现,农村“请客风”人情事项名目繁多。据了解,农村常见的请客事项有婚丧嫁娶、满月、周岁、祝寿、乔迁、升学、春酒等十余项,有的人家还兴办拜师宴、买车酒、开业酒等,五花八门。“请客风”引发人情礼金压力沉重。经调查,2017年,我县农村家庭户随礼标准主要为100或200元/次,亲友为200—600元不等,血亲间送礼达上千元,随礼支出平均占家庭年收入的1/6到1/4之间。农村家庭的随礼支出与其社会交往、经济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种养大户、经营户、村干部的人情支出要明显高于一般农户。“请客风”导致你来我往两败俱伤。调查显示,我县农村家庭宴请,一桌酒席平均花费350元左右,每桌10人,按户均3.5人、150元/户的标准计算,每桌可收取礼金525元,仅超过成本175元。按照农村习惯,还要吃一顿晚餐,再加上回礼,实际盈余则更少。
        农村“请客风”易产生助长铺张浪费、败坏社会风气、吞噬发展成果、助长封建迷信、破坏环境卫生、影响社会稳定等一系列危害,但“请客风”依然盛行,调查显示,尽管98%以上的群众对“请客风”都怨声载道,但大操大办和礼金过高现象仍一时难以消除。首先,原因之一在于农民生活改善,助长了请客之风。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有了大操大办的物质基础,居住环境的改善也为举办酒席提供了硬件保障。原因之二是农村民风纯朴,讲究礼尚往来。为了融洽各种关系,农民普遍重视人情往来,以至被“人情债”绑架。原因之三是面子思想作祟,盲目竞相攀比。请客办酒在农村已逐步演变成显示家庭“实力”和“身份”的象征,竞相攀比的虚荣心态,为请客送礼之风推波助澜。此外,也有部分村民思想观念陈旧,欲借机赢利敛财。“三年不办事,要亏大本”,很多人送了礼金出去,就想找机会再收点礼金回来,从而造成了“请客风”的恶性循环。
        治理农村“请客风”,要把革除婚丧陋习、树立文明新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可从制度建设、宣传引导和综合治理方面着手,制定对策措施。
        出台政策,健全制度。一是出台相关规定。市县应出台正式的规范性文件或制度,对酒席桌数、随礼金额等进行逐一明确,并由市县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进行专项治理。二是完善村规民约。将杜绝大操大办写进村规民约,明确惩戒措施,开展教育宣传、创建评比、乡风评议等活动,培育良好风尚。三是成立红白理事会。吸纳、培养移风易俗骨干力量,加强监督管理指导和培训,提高其办事能力和服务水平,并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的职责范围和各项制度。
        宣传引导,培树榜样。一是注重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手机、LED屏、宣传栏、标语等渠道及“农民夜校”“道德讲堂”等平台,大力宣传移风易俗,开设媒体专栏专题,报道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讲述移风易俗生动故事,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二是注重表率示范,加强舆论监督。用“八项规定”等党规党纪严格要求全县党员和村社干部,注重发挥其引领作用,严厉查处违纪行为;设立孝道红黑榜、“请客风”红黑榜,定期召开民主评议会,设立媒体曝光台,强化舆论监督。
        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一是各司其职管控。各乡镇、村(社区)要制定、完善乡规民约和具体措施;团委、妇联、工会要重点做好妇女、青年的思想工作;工商所、食药所要积极行动,加大监管力度,让职能尽可能往村一级延伸。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培育新型礼仪服务社会组织;规范红白理事会“一条龙”服务队伍;成立重点督查组,深入开展监督检查,采取明察暗访、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持续释放正风肃纪的强烈信号。三是形成共治格局。由政府、卫计、食药、工商、民政等多个部门单位参与宴请的各环节都纳入监管,从而刹住“请客风”,助推乡风文明。
当前:B2(2018年05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