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四不”现象值得关注
江西省吉安市文明办副主任 王峰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近年来,各地坚持紧扣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不断创新举措,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笔者通过近期的深入调研,发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总体趋势向上向好,但也存在“四不”现象:
        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不少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够科学、简单滞后,如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偏低,对孩子进行错误教育;有的对孩子一味溺爱娇宠;有的家长常年外出,对孩子缺乏管教,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特别是在农村留守儿童中,这一情况尤为突出。
        学校教育落实不到位。在学校教育中,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根深蒂固,“德育首位”的理念贯彻落实不够,重智轻德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德育工作者理念落后、方式陈旧,易使学生反感、抵触,从而削弱德育效果。
        社会教育效果不明显。虽然媒体宣传、公益广告和宣传标语被大量运用,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未得到充分体现;每年各地均会面向未成年人开展法制宣传、安全教育、禁毒宣传等活动,但常常形式大于效果;网络环境治理难度较大,网上的不良意识形态、暴力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防不胜防。
        部门联动履职不给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但各部门间配合不够、各自为政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各部门向未成年人提供的公益性精神食粮不够,未成年人娱乐文体活动场所开放不足或开放不到位,且缺乏指导活动开展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问题,学习借鉴各地经验,笔者认为应坚持标本同步发力原则,兼顾基层易操作、当前快见效的考量,可从以下五点加以改进:
        强化顶层设计。步入新时代,更要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实行“一把手”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考核,经费投入每年按比例递增,确保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可循,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创新教育机制。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创新思路、途径和形式,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吸引未成年人参与;在特色打造上,要及时总结推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典型经验,树立特色品牌,推广先进典型,提升工作水平;在舆论引导上,要加大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工作、特色活动等内容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夯实基层基础。家庭教育是基础,要大力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创建,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学校教育是根本,应围绕立德树人,将德育考核摆在首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社会教育是关键,各职能部门需充分发挥作用,立足关爱帮扶,全方位助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注重实践养成。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促进未成年人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突出抓好“三项活动”,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中国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形成合力共为。必须调动各方力量,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整治,共同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各职能部门特别是教育、民政、团委、妇联、关工委等关联度极高的重点责任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广泛发动学校、社区、家庭积极参与;文化、公安、市场监管、卫生计生、城管、网信办等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职,依法加强管理和引导,维护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当前:B2(2018年05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