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龙:为262名残疾人的幸福领路
李 超
        5年来,只有周日属于退休的周纪龙自己。其它日子,他都在重复做着同一件事:开着车,奔走于7个乡镇、3个街道的18个残疾人圆梦工作室,这是他给残疾人寻的求职之路。目前,18个残疾人圆梦工作室共吸纳了262名残疾人就业,每年完成端子板、铆件、焊接件等各类零件2000多万件。仅2017年度发放工资金额达240多万元。
        周纪龙1973年参加工作后,在乡镇办过企业,后来担任乡镇财政所所长。2013年退休前,周纪龙是江苏省常州市春江镇春江社区党总支书记。
        作为社区“父母官”,总有一些让他牵挂的人。家住春江镇百馨花苑的谭明东就是其中之一,30岁的谭明东患有精神分裂症,父亲去世,与母亲谭建英相依为命,生活清贫。安家社区的21岁小伙子包立超也是他牵挂的人,包立超小时候因患骨癌,不得不截肢,母亲身体不好,一直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初中毕业后就赋闲在家。
        “这些残疾人需要家人在家看管照顾,这样家人就不能外出就业,他就成了家庭包袱,这样的家庭难以脱贫致富。”周纪龙说,“如果帮助了一个残疾人,实际上是帮助了一个家庭,也解决了一个社会‘包袱’。”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残疾人找到工作能够自食其力。多年财政所的工作经验,周纪龙擅长与企业打交道,他奔波于周边工厂,希望他们能给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但跑遍了镇上大小工厂,工厂领导一听是残疾人就拒绝了。
        苏南是乡镇企业的摇篮,当地盛行“代加工”,这给了他启发。他找到一家生产十字绣的企业,见到老板说明来意——让残疾人做十字绣前道分选和穿线工作。老板的第一反应就是“会不会耽误工期?”周纪龙拍着胸脯向老板保证,“好,那就试试看吧。”老板答应了。
        领料、分料、示范、交货……周纪龙忙得团团转。1个月后,几位残疾人领到了第一笔工资。当地一些残疾人或家属闻讯后,也都找上门来,请求帮助。为了能联系到更多适合残疾人加工的产品,周纪龙跑遍了整个新北区,又跑遍了武进区,最后又跑了邻近江阴市的几十家工厂。终于,周纪龙拿下了常州武进“凯都电器”加工端子板的订单。
        可拿到订单,周纪龙又犯愁了。工厂没人愿意来给残疾人岗前培训,“他们怕麻烦,觉得残疾人要一个个手把手教,怕教不好。”无奈之下,周纪龙自掏腰包,请人来给残疾人培训,他自己也跟着学。等他掌握后先教会肢体残疾的员工,再由他们去教轻度智力残疾的员工。
        2013年11月,春江社区残疾人加工坊正式开业了,首批15名残疾人实现就业。谭建英把儿子送到这里,一段时间后,儿子开始正常上下班,谭建英倒不放心了,偷偷跑过去,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儿子穿着工装,双手在日光灯下来回穿梭,几十个接线端子板在手边码得整整齐齐。这种变化是她没想到的,更重要的是,她自己现在可以抽空出门打工赚点钱。
        谭建英一家的变化,是周纪龙最希望看到的。后来,周纪龙调查发现,企业可以接受的残疾人主要为下肢轻度残疾和语言、听力残疾,而且要求就业年龄段较年轻。整个新北区肢体三四级和听力语言残疾,年龄在16岁到45岁的只有925人,再加上政府没有特殊政策,企业安置积极性不高。“依据残疾人救助政策标准,他们最高只能得到相当于低保的资金救助,而对于没有收入的残疾人来说,这点帮助只能实现低水平的温饱,小康更是奢望。”周纪龙说。
        2014年4月,春江社区残疾人加工坊成为第一批圆梦中心工作室。内外两间工作间整齐干净,残疾人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工作室装有空调和电视机、收音机,休息的时候,他们可以看喜欢的节目,听喜欢的歌曲。
        2014年11月13日,圆梦工作室的模式被新北区残联认可,当地专门成立残疾人就业圆梦中心,统一负责就业工作,并逐步在各镇、街道成立圆梦工作室。常州市委常委、新北区委书记周斌说,262个残疾人背后就是262个家庭,周纪龙给262个家庭找到了实现幸福的路,用“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方式精准助残,把“我要”“你给”变成“我行”“我实现”,由“包下来”变成“扶一把”,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模式创新。
        (据《中国青年报》)
当前:A3(2018年06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