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文化消费需要“紧抓慢培”
张家宏
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必然选择,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实际文化消费一直很低迷,这既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滞碍了民众文明素质的提升。虽然国家对于发展社会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在文化消费领域一直不温不火,笔者认为,要想提振文化消费,需要紧紧抓住群众的消费“口味”,慢慢培养群众的消费“品味”。
“紧抓”群众“口味”,把握消费需求。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方面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水平的消费主体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偏好和消费需求,形成不同消费的“口味圈”,每个“口味圈”有各自的文化取向和消费热点,只有满足、适合这个“口味圈”的文化产品才能得到这部分群众的青睐和消费,若文化产业项目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其中多数必将成为摆设,造成财力、物力和精力的浪费。此外,群众的消费“口味”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产品也要推陈出新,“新瓶旧酒”“换面不换里”蒙蔽不了群众雪亮的眼睛,只有“紧抓”群众“口味”的产品,才能真正解群众的需求之“渴”。
“慢培”群众“品味”,引领消费观念。文化消费既是对文化产品消费的过程也是消费主体自我素质提升的过程。读一本好书、看一场精彩的表演、听一首曼妙的音乐、欣赏一幅精美的图画既能使人身心愉悦,与之产生情感的共鸣,也能启迪心智,使人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文化创造不能只重利益不重效益,在抓住消费主体“口味”的同时,还要慢慢培养群众形成“有品位”的文化消费观念,提高群众的审美水平和精神境界。群众的“品位”提高了,就能自觉远离低俗文化、垃圾文化,摒弃平庸之作和格调低下的作品,才能让高品质的作品占据市场的主流,才会让文化工作者主动提升文化修养和创作能力,最终促进整个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不同的文化消费“口味”寻求不同的文化消费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为了满足百人百味,才造就了文化产业百花齐放、万木争荣的盛景。从文化消费的“口味”需求,向“品位”追求的转变过程,是艺术欣赏水平提升的过程,是文艺作品质量提高的过程,是整个文化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过程。若能把握群众的“口味”需求,引导群众树立“有品位”的消费观念,我国的文化事业必将呈现勃勃生机。 (据中国文明网)